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女子花42万从“黄牛”手上买房号 没摇到号仅退5万

2018-11-11 08:47:47

来源:扬子晚报

  买到新房就赚大发了,可房号“一号难求”怎么办?

  42万买房号,没摇到号只退5万

  南京河西南楼市的火热,出现一房难求,“房号黄牛党”也应运而生。然而,南京新房销售实行限价政策,河西南新房比周边二手房价格低1到2万元每平米,对于许多购房者来说,买到新房就意味着赚到,这让一些买房投资人不惜重金购买房号,取得购房资格。那么,买卖房号是否行得通,是否存在风险?其行为是否合法?近日,建邺法院对一起炒卖房号的案件作出判决,一名购房者花了42万元从“黄牛”手上购买所谓的“房号”,但最终没有摇号成功,可对方只退了5万元。最终,购房者通过诉讼要求退款。相关人士认为,炒卖房号背后存在多种隐患。 通讯员 建砝 周滢滢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任国勇

  房号没弄到,37万服务费迟迟不退

  记者从建邺法院获悉,2017年4月,栖霞区的原告童某为了购买建邺区河西南某楼盘房屋,委托被告张某提前选房。原告合计向被告预付42万元服务费,并签订了《承诺书》,载明因某楼盘房源紧俏,童某委托张某为她提前选房,如果张某成功为她认购到89平方米任何一套即视为张某服务成功;而被告张某承诺如未能选房成功,这42万元服务费全额退还。2017年11月,该楼盘开盘,张某未为原告选房成功,此后仅退还5万元。2018年2月初,被告张某向原告出具欠条一份,承诺分期向原告退还服务费37万元,但迟迟未能履行付款承诺。原告童某认为,合法债权受法律保护,将其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张某出具的欠条载明“因本人资金临时周转不便,兹欠付童女士共计本金37万元,到期不还违约金2万元每月。”

  上述事实,有原告提供的《承诺书》、银行凭据、通讯记录、欠条及庭审笔录在卷佐证。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法院认为,《合同法》相关规定,对于原、被告双方订立的选房服务合同,如果原告委托被告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为其选房、购房提供服务,本身不违反法律规定,应属有效合同。但根据当前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房地产调控相关规定,对于供不应求的预售商品房的房号,应根据“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公开摇号的方式取得,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依据房号的取得而进行牟利。原告委托被告通过非法请托、内部关系等非正规程序取得房源、房号,并支付一定数额的房号费,双方达成的选房服务合同,既损害其他购房者的公平交易权,也扰乱了国家房地产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原、被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诉争的选房服务合同应属无效合同。

  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本案中,基于上述无效合同的约定,被告取得所谓的选房服务费42万元应当返还给原告,由于被告已返还原告5万元,余款37万元被告仍应全额返还。法院判张某支付童某37万元及相应利息。

  ●律师点评

  买房号风险很大

  法律界人士认为,案例中的原告需将42万先预付给被告,如果被告一直未留下任何信息,原告很可能就“房财两失”,因此托请购买房号风险极大。

  除了私下以高额资金购买房号,还有人借名购房,同样背后有很大隐患。南京公证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受限购限价政策影响,河西、河西南楼盘报名人多,中签率低,借名购房现象日渐增多。所谓借名购房,即名义购房人根据其与实际出资人之间的借名购房协议,以自己的名义与售房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将房产登记在名义购房人名下。

  对于实际出资人来说,房屋登记在名义购房人名下,其配偶主张该房屋的所有权或者名义购房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主张房产继承权,实际出资人维权难度将加大。如子女借父母名义购房,父母去世后如无遗嘱确定房产归属,该房产的继承人除了实际出资人,还包括实际出资人的兄弟姐妹;名义购房人出现离婚等情况,实际出资人仅以借名购房协议等难以维护自身权益,如父母在子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借子女名义买房,子女离婚时该房产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若名义购房人在实际出资人不知情的情形下将房屋出售给第三人,第三人可基于物权公示原则主张房屋所有权。

  因借名购房协议违反了限购、限贷政策,公证处将不予办理借名购房合同公证。

  • 相关阅读
  • 人工智能,拓展产业新空间

      人工智能,拓展产业新空间(行业广角)  如果在玉米生产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产量会增加吗?有了人工智能,你的银行账户是否会更“懂”你?人工智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医生诊疗?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

    时间:11-12
  • 聚焦个税改革:六大专项附加扣除能减多少税负

      明年起,子女教育、大病医疗、赡养老人等方面支出可以抵扣个税,六大专项附加扣除一步到位 让减税“红包”精准落袋(热点聚焦) 人民视觉   11月4日,是《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向...

    时间:11-12
  • 手机盗刷,谁来担责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苹果手机用户遭遇支付风险——   手机盗刷,谁来担责(理财参谋)  中消协表示,无论消费者是否开通免密支付,经营者都应保障消费者的交易安全。经营者在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时应尽到合理的...

    时间:11-12
  • 央企探索管资本新路

      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央企探索管资本新路(产经观察)  制图:郭 祥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的重要举措。20...

    时间:11-12
  • 《电商法》实施在即 海外代购会消失吗?

    河北省承德市网络代购经营者陈晨(右)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带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刘环宇摄(人民图片)   本报记者 叶 子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交易规模。2...

    时间:11-12
  • 无界化、社交化、下沉化 国内电商发展呈三大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目前,我国电商发展呈现无界化、社交化、下沉化的新趋势   网购“刷”出消费新感觉(经济热点·新经济新观察③)   本报记者 林丽鹂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62785亿元...

    时间:11-12
  • 双十一期间快件量将超十八亿件 日均处理量达3.1亿件

    11月11日,配送员按区域分拣商品。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双十一”期间快件量将超十八亿件   最高日处理量可能达到四点一亿件   本报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李心萍)记者从国家邮政局获悉:初步预计“...

    时间:11-12
  • 从促销活动到购物狂欢 “双11”见证中国网购变迁

    快递员正在清点货物。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从10年前的一次促销活动,演变为今天的购物狂欢   “双11” 见证中国网购变迁(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张意轩 王 威 谢卫群   2分5秒,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时间:11-12
  • 人民日报:“双十一”,消费升级带动供给升级

    商家严阵以待“迎战”双十一。黄余洋 摄   “双十一”,消费升级带动供给升级   李 拯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双11”的消费盛况,反映的是大海般的内需潜力   今年“双11”...

    时间:11-12
  • 一举两得 “先行赔付”或成电商平台核心竞争力

      既可维护消费者权益又能震慑售假者   “先行赔付”或成电商平台核心竞争力   本报记者 王阳   电商平台在让消费者享受到快捷购物的同时,也因假货泛滥而广受大众诟病。   消费者心中维权的法宝...

    时间:11-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