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医疗资源能否下沉社区

2018-12-26 09:10:31

来源:经济日报

  破解医养结合难题的关键——
  医疗资源能否下沉社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仇莉娜 袁 勇

  图为在北京双井恭和苑的老人房间内,医生上门帮老人做健康监测。

  本报记者 仇莉娜摄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养的同时享受高质量的日常医疗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频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医养结合”。当前,“医养结合”有哪些类型?实现“养有良医”的关键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多地尝试医养结合机构化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双井恭和苑,这是一家直营连锁养老服务机构,2013年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医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记者看到,这家机构旁边连着社区医院,老人生病可以直接通过捷径走廊到社区医院就诊。此外,双井恭和苑的一楼公共区域设立了医疗卫生服务站,里面有全科诊室、检查室、康复室、理疗室等,可为老人提供打针、输液、康复理疗等服务。

  87岁的韩大爷和老伴一起住在双井恭和苑,他告诉记者:“这里离市区近,离三甲医院也近,让人放心。身体有什么不对劲,跟大夫一说,马上采取措施,效果挺好。”

  记者发现,在全国,这种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进行结合的机构并不少见。除了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机构外,在医疗机构内设立养老机构的模式则成为“医养结合”的另一种尝试。

  位于重庆市璧山的青杠老年养护中心,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据介绍,该中心是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利用医院的医疗、护理、康复等资源,使养老与医疗、护理、康复、培训等服务融合,从而解决当前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问题。记者了解到,来此居住的老人,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和住宿标准的不同,每月费用在3500元至8400元不等。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待提升

  记者发现,就目前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大型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资源雄厚,往往具备提供高质量“医+养”服务的能力。然而,此类服务往往收费不菲,对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并不适用。而小型、基层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则受制于有限的资源,难以拓展“医+养”业务。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认为,考虑到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多数都是居家养老,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机构以及在医疗机构内增设养老机构的方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养结合”的难题,此方案只适合经济能力较好的小众老年群体。

  乌丹星表示:“医养结合”要在社会层面实现大的突破,关键在于社会的医疗资源能不能下沉到社区,“社区医疗资源如果不强大起来,‘医养结合’没办法实现。通过在社区层面构建社区、机构、家庭的三级服务体系,并有效运转,才能实现‘医养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也认为,居家照护和依托社区照护的老人,要求社区医疗机构有能力、有动力就近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但是,当前社区医疗机构难以留住有临床经验、也喜欢做临床医疗服务的医生,导致社区提供普通医疗服务的能力下降。近年来,社区门急诊量和住院量都在萎缩,老人不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针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当前,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不同模式的尝试。如青岛市李沧区就在当地建立了老年人健康指导站,为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社区每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为60岁以上的居家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随访、指导用药等健康管理工作。

  李沧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医政科科长毕仕伟告诉记者,李沧区将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失能老人居家护理、社区巡护等多种职能整合进一个服务团队,提供团队居家养老服务,每个服务团队至少包含1名全科医生、1名护士以及若干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按照青岛市的标准,一个团队最多服务2000人,这样医务人员的压力不会太大,也保障了服务质量。”毕仕伟说。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专家表示,要显著提升基层社区医疗服务能力,除了通过机制改革盘活存量,也要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增加增量。

  朱恒鹏认为,从国际经验看,社区医疗服务大多是依托非公立社区医疗机构提供,在我国,很多社会力量也有足够积极性提供老年人所需的社区医疗服务和医养结合服务,并提供上门服务,却因为种种壁垒被拒之门外。“我认为,可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包括诊所、门诊部在内的小型医疗机构的举办,让有合格资质的医生兴办医疗机构,可以实施备案制和动态监管。”朱恒鹏说。

  此外,“医养结合”要实现良好发展,完善支付体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专家们普遍提及的内容。

  乌丹星认为,养老金的作用是解决基本生活费用,医保是解决基本医疗费用,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可以解决老人从医院出来之后照护费用过高的问题,“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特别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个险种,老人一旦身体有问题,不分大小都会去住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报销费用,这会导致医院的医疗资源出现极大浪费”。

  朱恒鹏建议,财政补贴可以增加到基本医保和长期照护保险中,赋予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权,医保补偿和长期照护保险支付随着患者走,患者选择哪家医疗或照护机构,医保或长期照护保险就支付给哪家机构。

仇莉娜 袁 勇

  • 相关阅读
  • 中国继续暂停受理新设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三种情况除外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自然资源部26日发布的消息称,除三种情况外,继续暂停受理新设稀土矿勘查开采登记申请。   自然资源部日前下发《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规范稀土矿钨矿矿业权审批管理...

    时间:12-26
  • 观察:国务院金融委七天内三度发声 释放哪些信号?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经济观察)国务院金融委七天内三度发声 释放哪些信号?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 魏晞)最近七天之内,此前低调的中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三度发声,释放了哪些信号...

    时间:12-26
  • 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近三年关退煤矿462处

      中新网长沙12月26日电(记者 白祖偕 傅煜)记者从26日召开的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湖南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仅最近3年,该省就关闭退出煤矿462处、化解产能3119万吨,其中今...

    时间:12-26
  • 全国逾200家企业深圳展示最新教育装备

      中新网深圳12月26日电 (记者 程景伟)2018深圳教育装备博览会26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立达信、心里程、华为等全国各地的200余家品牌企业参展,展示教育信息化、教学设备、功能教室设备、学校后勤等最新技术和应...

    时间:12-26
  • 江西吉安首次开通至莫斯科中欧班列

      中新网江西吉安12月26日电 (刘占昆 吴鹏泉 廖国胜)12月26日,随着机车的一声长鸣,一列满载箱包、建材等货物的“井冈山号”中欧班列从江西吉安南站驶出,这是江西省吉安市首趟中欧班列(吉安—莫斯科),标志着吉...

    时间:12-26
  • 内蒙古东部进入高铁时代 新通高铁29日开通

      中新网通辽12月26日电 (记者 李爱平)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政府2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内蒙古东部地区首条高铁--新通高铁(通辽至京沈高铁新民北站铁路)将于12月29日正式开通。这也意味着内蒙古东部正式步入高铁...

    时间:12-26
  • 济青高铁顺利通车 山东“银团”累计投入127亿元支持建设

      中新网济南12月26日电 (朱沙 王宗才)中国首条地方控股高速铁路“济青高铁”12月26日通车运营。该项目由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等共同组建的“银行业进行联合放款组织”(简称“银团”)支持建设。目前,该“银团...

    时间:12-26
  • 绥芬河旅游推介活动在辽宁大连举行

      中新网大连12月26日电 (记者 杨毅)由绥芬河市旅游局主办的绥芬河旅游推介活动26日在辽宁大连举行,来自绥芬河市6家旅行社和大连地区30余家旅行社进行商务对接洽谈。   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辖区面积...

    时间:12-26
  • 宁夏:增加全科医生收入 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

      中新网银川12月26日电(于翔 胡耀荣)12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卫生健康委转发《关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

    时间:12-26
  • 聚焦“八字方针”明年如何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版”?

      聚焦“八字方针”明年如何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版”?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聚焦“八字方针”明年如何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版”?  新华社记者 高亢、安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我国...

    时间:12-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