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中国研发经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稳居世界第二

2019-08-31 05:54:5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研发经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稳居世界第二

  研发投入助力发展新动能(锐财经)

  8月30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发布《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速,经费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基础研究投入更是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企业则是全社会R&D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专家表示,经费投入的增加,是中国科技进步和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体现,科技创新正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壮大经济新动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研发经费逼近2万亿

  《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延续了“十三五”以来较快的增长势头。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9%,连续5年超过2%,并再创历史新高。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4.9万元,比上年增加1.3万元。

  这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李胤介绍,自2013年,中国的R&D经费投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2017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2.13%),相当于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5个成员国中的第12位,正接近OECD平均水平(2.37%)。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0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应用研究经费2190.9亿元,增长18.5%;试验发展经费16396.7亿元,增长10.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千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竹兰对本报记者表示,总体看,经费投入的增长是中国科技进步和竞争力提升的体现。超出2%的经费投入强度,标志着中国创新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特别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这是许多国家创新发展经验所验证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的前沿人才,在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中国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企业成为主要力量

  2018年,中国企业华为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交了5405项专利申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在全球企业专利申请排名中,来自中国的中兴和京东方跻身前八。全国工商联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也显示,2019年民企500强的研发人员占比、研发强度两项指标整体均呈上涨趋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更加重视研发的地位。

  在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中,企业已成为主要的拉动力量。《公报》显示,2018年,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5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分别为77.4%、13.7%和7.4%。

  在日前召开的2019国是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目前中国科技创新进入了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且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企业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等方面的占比均超过75%。

  “我们在深圳、上海、北京多家企业调研,欣喜地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在增加。”方竹兰说,中国企业从最初引进资金技术、贴牌生产到改良包装、提升产品功能、内部集成,再到研发设计、申请发明专利,将越来越多经费投入到应用型研究,这已是历史性的突破。未来企业研发会更多向基础研究和上游迈进,这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对经济新动能的发展壮大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营造社会创新氛围

  近年来,中国财政科技投入连年增长,为创新实力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公报》显示,2018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95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增速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同时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相关调查显示,2018年在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的惠及面分别达到56.1%和50.1%;企业对这两项政策的认可度分别达到82.1%和8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向本报记者分析,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收入趋紧的情况下,财政科技投入仍保持良好增势,这是不容易的。应当看到,当前中国创新发展需求紧迫,但创新投入所需时间长,今天的高投入,是为未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积蓄动力。此外,财政也在科研人才、企业和项目的激励上发力,为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

  但经费投入和布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李胤指出,中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世界科技强国仍有较大差距,基础研究、政府资金占比偏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能真正形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科技成果仍不足,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鼓励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提升科技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李 婕

  • 相关阅读
  • 四川安全生产年度述职评议与奖惩挂钩

      四川安全生产  年度述职评议与奖惩挂钩  本报成都8月31日电 (记者王明峰)从2019年开始,四川省安委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需进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年度述职,评议结果将作为主要负责人个人评优、评先、干部使用...

    时间:09-01
  • 追求创新迸发活力 3位民营企业家与中外记者见面

      3位民营企业家与中外记者见面   追求创新 迸发活力   本报北京8月31日电 (记者丁怡婷)在国新办3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天能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尤尼泰税务师事...

    时间:09-01
  • 看得见的未来生活——记者探馆2019智博会

      看得见的未来生活  随着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智能化产业再一次为大众勾勒出未来生活将呈现怎样的格局,也标志着大众生活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  那么,智博会上到底有哪些令人记忆深...

    时间:09-01
  • “5G+AI”双剑合璧 推动中国城市智慧更新

      新华社上海8月31日电 题:“5G+AI”双剑合璧 推动中国城市智慧更新   新华社记者 何曦悦   当医生和病人相隔千里,远程遥控机器手也能完成高难度手术;当工厂面临精密材料铺设任务,高清视频实时监测能够...

    时间:09-01
  • 上海发布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并成立投资基金

      新华社上海8月31日电(记者周琳、潘清)31日,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发布“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三年行动方案”。方案聚焦创新的活力、动力和能力,集聚最优资源,深度打造公众...

    时间:09-01
  • 华为首个5G创新中心落户上海浦东 5G+AI生态圈加速成型

      新华社上海8月31日电(记者何欣荣)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31日闭幕。作为大会主会场所在地,上海浦东新区当天迎来华为5G创新中心、上汽5G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创新中心等50个项目的落地。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5G+AI生...

    时间:09-01
  • 自动驾驶新成果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舞台”集中“绽放”

      新华社上海8月31日电(记者王辰阳)为期3天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31日在上海落幕,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成为会上令人瞩目的焦点。众多自动驾驶领域的新成果集中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舞台”上...

    时间:09-01
  • 加大市场供应遏制猪肉价格上涨势头

      加大市场供应遏制猪肉价格上涨势头  本报特约评论员  今日社评  最近这一轮猪肉市场出现的价格上涨,正像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所说,主要在于今年以来猪肉供应出现了偏紧的状况,而这种供应偏紧状况的出现...

    时间:09-01
  • 7月航班正常率不达标 多家航司和机场被通报批评

      因7月航班正常率不达标   多家航司和机场被通报批评   本报讯(记者 蔺丽爽)据民航局8月30日最新发布的《关于2019年7月份航班正常考核指标和相关调控措施的通报》,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不正常航班数占当月...

    时间:09-01
  •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挂牌

      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挂牌  大兴机场片区总面积19.97平方公里 其中北京方面9.97平方公里  时讯  本报讯(记者 蒲长廷)昨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正式挂牌,标志着跨京冀两地的自由...

    时间:09-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