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坚决打击炒币“堵邪路” 引导区块链应用“开正门”

2019-11-22 21:17: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题:坚决打击炒币“堵邪路” 引导区块链应用“开正门”

  新华社记者吴雨

  最近,一些地区炒作虚拟货币的活动重新冒头,不少机构打着区块链的幌子从事传销欺诈等非法活动。对此,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堵邪路”的同时“开正门”,一方面加大对“炒币”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引导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稳妥探索和应用,引导其在解决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痛点方面发挥更有益的作用。

  “炒币”活动死灰复燃 监管加大打击力度

  近期,不少曾参与“炒币”的人士发现,沉寂许久的币圈又开始“沸腾”,牵动他们神经的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断飙升的价格。一度暴涨逾40%、价格升穿1万美元大关,比特币的暴涨暴跌让一些人嗅到了投机炒作的机会,更有甚者在假借区块链的幌子行骗。

  21日,深圳相关监管部门就防范虚拟货币炒作发出风险提示称,近期,借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宣传,虚拟货币炒作有所抬头,部分非法活动有死灰复燃迹象。而此前,上海、广东东莞等多地也发布了相关风险提示。

  多地发布的风险提示明确指出,一些机构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公众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各地监管部门正全面排查属地的“炒币”活动,坚决打早打小,露头就打。同时,金融监管部门还联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对新冒头的虚拟货币交易场所、首次代币发行(ICO)活动、境外交易货币平台及时处置。此外,监管机构还加大了对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

  2019年以来,相关部门先后处置境内外虚拟货币交易平台200余家,关闭相关支付账户近10000个,关闭微信营销宣传小程序及公众号近300个。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依然保持严打态势,政策取向从未发生改变。ICO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我国禁止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

  区块链不等于虚拟货币 引导区块链合理探索

  数字加密货币依托区块链技术而生,但区块链技术并不等于炒作虚拟货币。业内专家表示,要高度重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让其在解决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上切实发挥作用。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区块链在金融资产交易中的登记注册、支付结算、交换传递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在金融领域逐步开始应用。在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等部分业务场景中,区块链已开始从概念验证逐步迈向业务实践。

  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第二批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其中,工商银行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服务、平安银行的SAS区块链平台、银联国际的全球速汇资金追踪平台、江苏苏宁银行的区块链物联网动产质押融资平台等均获得备案。

  业内人士表示,运用区块链多方信息共享的特点,通过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相关信息,可以使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偿债能力、信用风险等情况。另外,针对跨境支付领域存在的手续费高、流程长等问题,一些技术企业也正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点对点的清算网络。

  “不过,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可能还涉及法律制度问题。”一位接近央行的相关人士表示,区块链技术创新本身是好事,但监管部门需要密切观察通过区块链设置的金融活动流程是否妥当,是否与当前的金融法规产生冲突。

  区块链技术有待成熟 金融领域应用需稳妥推进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部分应用落地仍面临难题,需要稳妥推进。

  首先,数据在“上链”前真实性难以保证。“区块链能够确保信息真实,但那只是在‘上链’以后。”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鹞认为,大量区块链数据的真实性,还得依靠中心化的可信第三方信息中介来验真。

  其次,区块链运行效率较低。专家指出,目前各国在大额和小额清算领域已有比较高效的制度安排,区块链的运行效率反而不适应一些高频的支付场景。现在比特币每秒最多支持7笔交易,相较于“双十一”跨机构支付每秒超7.15万笔的交易峰值而言,实在难以满足支付需求。

  此外,区块链应用仍然存在安全稳定、隐私保护、责任认定、合规风险等多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底层技术发展还有待成熟。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要加强区块链技术规范和引导,引导区块链技术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推升协同效率、建立可信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相关阅读
  • 全球企业家看好中国未来

      (经济观察)全球企业家看好中国未来   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王庆凯)“中国供应链优势难以复制”“中国是一个值得外国人来投资的国家”“世界应该享受中国创新、开放带来的红利”……为期两天的创新...

    时间:11-23
  • 子公司宣告破产、拖欠员工工资社保 青年汽车还能走多远

      子公司宣告破产、拖欠员工工资社保、上班如同“放假”……   青年汽车还能走多远   本报记者 高佳晨   “都已经等了这些年了,就再等几个月吧。”   “就看公司最终给什么说法。”   这...

    时间:11-23
  • 快递业价格战愈演愈烈 业内人士呼吁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企业涉嫌垄断业内人士呼吁   快递业有序竞争良性发展   本报记者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祁增蓓   快递价格战每年都会打,2019年异常激烈。   目前,我国快递企业从...

    时间:11-23
  • 年终购物季将至 美零售商压力有点大

      参考消息网11月23日报道 台媒称,美国零售业上季财报几家欢乐几家愁,塔吉特百货公司第三季销售优于预期并调高全年获利预测,前一日公布季报的家得宝和科尔百货表现则令人失望,使包含年终假期购物季的本...

    时间:11-23
  • 多举措提高挂牌企业质量 新三板力推公司治理水平

      多举措提高挂牌企业质量 新三板力推公司治理水平  本报见习记者 刘伟杰   随着深化新三板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地实施,对挂牌公司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积极推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全国股转公...

    时间:11-23
  • MSCI纳A因子扩容在即 机构扎堆调研58只概念股

      MSCI纳A因子扩容在即 机构扎堆调研58只概念股  本报记者 任小雨   11月份以来,沪深两市股指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当前市场投资情绪较为低迷,两市量能仍以存量资金博弈为主。在此阶段,机构调研热情...

    时间:11-23
  • 逾五成MSCI概念股月内跑赢大盘 234只概念股获机构推荐

      逾五成MSCI概念股月内跑赢大盘234只概念股获机构推荐  本报见习记者 徐一鸣   11月7日,MSCI决定将A股大盘股纳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20%,同时,中盘股将被首次纳入,纳入比例为20%。本次变动正式生效时...

    时间:11-23
  • 两市破净股达377只 或预示市场底部将来临

      两市破净股达377只 或预示市场底部将来临  本报见习记者 徐一鸣   随着A股市场的持续调整,截至11月22日收盘,沪深两市破净股达到377只,占整个A股比例10.1%。有业内人士认为,破净率超过10%,意味着...

    时间:11-23
  • 区块链应用“落地”十余城 可从四层面优化金融监管

      区块链应用“落地”十余城可从四层面优化金融监管  本报见习记者 吴晓璐   近日,深圳四部门(深圳市税务局、深圳市公安局、深圳海关、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搭建信息情报交换平台,充分运用...

    时间:11-23
  • 证监会发布相关规定打击操纵期货交易行为

      证监会发布相关规定打击操纵期货交易行为  本报记者 孟 珂 见习记者 吴晓璐  11月2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为打击操纵期货交易价格的行为,维护期货市场秩序,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

    时间:11-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