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推进清洁能源转型迫在眉睫——“绿色航运”未来可期

2021-06-03 11:02:18

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世界银行发布了航运业脱碳系列报告,吸引了较多关注。随着氮氧化物排放限制、“限硫令”、碳排放目标等愈发严格的环保政策的颁布,航运业加速脱碳,积极推进清洁能源转型已迫在眉睫。

  在此大势之下,世界各国纷纷助推“绿色航运”,开辟“绿色商机”。但与此同时,航运业脱碳仍面临多重阻力,需国际社会群策群力。

  多国加入脱碳大潮

  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制定了航运业在2008年基准上,至203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2050年温室气体年度总排放量降低50%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纷纷加入脱碳大潮。

  从技术层面减排,各国主要在替代能源研发和船舶脱碳改造上发力。在能源研发上,中国、印度和新加坡已引导或参与了甲醇作为船舶燃料的研究;日本正在研究使用甲烷化技术生产合成的船舶燃料;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为研发氨动力船舶提供千万欧元支持。在硬件改造上,中国在新造船舶中优化设计线型,并采用高效螺旋桨及节能装置以降低油耗;日本正从提高捕集率、降低成本、减小尺寸等方面优化船载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从市场层面减排,欧盟决定从2022年起将国际航运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此后停靠在欧洲港口的5000总吨以上的船舶或将成为实施对象;英国近期公布的第6个碳预算首次将本国国际航运排放纳入排放份额;挪威制定了长期的补贴和税收优惠计划,以鼓励购置环境友好型船舶。

  从运营层面减排,中国航运企业推出“改进操作效率”(IOP)项目,旨在提高船舶港口直靠率及在港操作效率,压缩船舶在港时间以减少污染;法国提出针对油船和散货船的限速计划,旨在到2025年将此类船舶航速降至12节,预计将降低18%的燃料消耗;美国推行“绿色港口政策”,要求靠港船舶关闭发动机,改用岸电以改善空气质量。

  脱碳开辟绿色商机

  伴随IMO航运业脱碳规则和各国绿色航运政策的出台,船舶节能环保技术正受到市场关注,新的船舶与燃料投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

  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航运业脱碳转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生产零碳船舶燃料的潜力》报告预测,零碳燃料的广泛运用将为船舶燃料市场带来超1万亿美元的融资需求。此外,渣打银行执行董事罗杰·查尔斯近期在新加坡举行的Marine Money会议上表示,仅为实现2030年的航运业碳减排目标就需投入3500亿美元,要实现2050年目标需投入1.4万亿美元至1.5万亿美元。

  面对巨额融资需求,船舶金融界积极开发新型金融工具应对脱碳挑战。花旗银行、法国兴业银行、渣打银行等26家主要航运融资银行签署“波塞冬准则”,旨在将融资向节能环保船舶倾斜,以推动国际航运业碳减排进程。其目前已覆盖航运业融资总金额1850亿美元,约占全球航运融资额的一半。未来随着国内外绿色金融制度的落地,航运业绿色投融资或将进一步加速。

  在航运业脱碳开辟出的“绿色经济”中,发展中国家也有望获得发展新机。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生产零碳船舶燃料的潜力》报告指出,零碳燃料的广泛应用将使船舶燃料市场逐渐与原油储备脱钩,并使众多具备生产零碳燃料潜力的发展中国家进入这一市场。报告还分析,生产零碳燃料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以更灵活、更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本国总体脱碳目标和基础设施现代化。

  对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气污染控制教研所副教授刘欢表示,有行业预测认为航运所需总投资的87%将与制氢、氨合成、储存与分配等陆基基础设施有关,只有13%的投资将用于建造新的船只或改造现有的船只。这为港口众多、作为国际航运的主要参与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应注意,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技术壁垒、不公平的国际监督机制等难题。

  脱碳之路任重道远

  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刻不容缓,但航运业脱碳转型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仍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航运业脱碳监管不明确。IMO现阶段所提出的航运业减排初步战略仍属临时性安排,并且多项实施方案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船舶营运能效控制方案中的营运能效基准线、强度衡量指标等设定尚存争议;市场机制方案也由于涉及碳排放交易、排放峰值等敏感问题,而一直未获通过。这些不确定因素势必给航运业各减排主体带来深远影响。此外,刘欢指出,尽管IMO已制定全球范围内的减排目标和措施,但具体的区域和国家仍可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采取更严格的行动,这些行动将使船舶碳减排的监管更加复杂化。

  第二,航运业脱碳面临选择上的困惑。虽然业界已对多种清洁能源进行研发,但船舶燃料低碳发展路径尚不明晰。“当前被广泛运用的LNG燃料可能无法满足长期减排目标,零碳燃料选择将是航运业脱碳的关键。”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书记、教授殷明告诉记者,“目前在多种零碳燃料选项下很难辨识出最终的‘赢家’,比如当前在技术可用性上具备一定优势的氨燃料,仍存在成本较高、短期内实现大规模供应难度较大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船东对零碳燃料和环保轮机做出的选择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导致资产搁浅,削减了船东配合脱碳转型的热情。

  第三,航运业脱碳面临较大的挑战。航运业脱碳转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面性工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而且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博弈也加大了脱碳难度。全世界80%的船队由数千个船东及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公司拥有,其脱碳积极性和路径选择各不相同,导致业内难以形成脱碳共识。此外,航运业脱碳需要能源、海事、设备制造等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但在缺乏明确政策驱动的情况下,各方更倾向于等待其他相关方先进行零碳船舶及基础设施的初始投资,导致脱碳进程受阻。

  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脱碳目标和路径的明确,在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下,未来航运业脱碳进程有望加速,“绿色航运”未来可期。

  作者:杨啸林

  • 相关阅读
  • 云南社科专家“把脉”凤庆:为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中新网凤庆6月3日电 (洪沂)5月31日至6月3日,5位云南社科专家赴临沧市凤庆县,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凤庆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在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社科联的组织下,来自云...

    时间:06-03
  • 商务部:近期将发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

      中新网6月3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3日介绍,为落实《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指导地方编制相关的专项规划和试点方案,加强顶层设计,“同时,我们将于近期发布...

    时间:06-03
  •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塑造“中国黄河”整体形象

      中新网山东齐河6月3日电 (孙婷婷)文化和旅游部6月3日在山东齐河发布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黄河文化旅游带精品线路路书》。当天,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举办,沿黄九省(区)就各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

    时间:06-03
  • 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 抽查工作的通知》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为加强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5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

    时间:06-03
  •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3日获批开业

      记者3日从银保监会获悉,蚂蚁消费金融公司3日获批开业。银保监会非银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于2020年9月14日经银保监会批准筹建,在法定筹建期内完成筹建工作,经依法审查,符合开业条件,于3日获批...

    时间:06-03
  • 五部门:加大对车检虚假检测、伪造数据等处罚力度

      中新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 谢艺观)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全国检验检测...

    时间:06-03
  • 2021山海经济合作论坛举办 促山海经济国际合作

      中新网福州6月3日电 (记者 龙敏)2021山海经济合作论坛3日在福州举行,旨在打造促进山海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助力提升山海协作、区域协作和国际合作水平。  据介绍,2021山海经济合作论坛是由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

    时间:06-03
  • 沿黄九省(区)共促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同奏“黄河大合唱”

      中新网山东齐河6月3日电 (孙婷婷)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活动3日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举办。沿黄九省(区)就各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展开研讨交流,利用各自优势挖掘黄河文旅资源,共同...

    时间:06-03
  • 美政府计划修订与中国军方有关联企业的投资禁令 商务部回应

      中新网6月3日电针对“美国拜登政府计划修订特朗普时期出台的与中国军方有关联企业的投资禁令”问题,商务部发言人高峰3日在发布会上指出,中方多次强调,撤销制裁限制措施、停止打压中国企业,有利于中国,有利于...

    时间:06-03
  • 沈阳出台22条惠企新政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

      中新网沈阳6月3日电(李晛 韩宏)沈阳市商务局局长赵戈3日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表示,为统筹推进沈阳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沈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市场...

    时间:06-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