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开市 首日成交额逾2.1亿元

2021-07-17 08:47:53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 首日成交额逾2.1亿元

  全球最大规模碳市场开市

  本报记者 薛鹏

  上线!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鸣锣开市。占全国碳排放40%以上的超2000家发电企业作为首批交易主体走进该市场。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

  据了解,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碳达峰、碳中和有什么关系?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记者进行了采访。

  1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庄严宣告,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总量进入平台期后,通过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开始进入平稳下降阶段时达到的峰值。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团体或个人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捉碳收集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国内外实践表明,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特定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把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今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生态环境部制定碳排放配额总量确定与分配方案,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以及符合国家有关交易规则的机构和个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

  “与传统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够为碳减排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并且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赵英民说。

  从实践来看,碳排放交易权可以避免节能减排对某些企业及产业造成过度波动,同时也有利于碳排放目标的渐进式推进。此外,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可以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依托全国碳市场,可以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全国碳市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和意义非常重要。”赵英民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

  2 从七个省市试点到全国统一交易,十年探索推动碳市场交易条件日渐完备

  “三地同时鸣锣!”7月16日上午举办的启动仪式按照“一主两副”的总体架构,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时举办。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位于上海,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武汉,企业在湖北注册登记账户,在上海进行交易,两者共同承担全国碳交易体系的支柱作用。北京提出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是对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

  事实上,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离不开此前近十年的试点经验。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有利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强化社会各界低碳发展意识,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具有操作环节多、规范性要求强、专业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随着试点的深入推进,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等法规,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等技术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交易和监管体系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完善。

  “经过多年试点,我们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立法、政策、监管等方面的情况及问题已经掌握的较为清楚,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开这种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以市场方式来实现减碳的目标,通过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碳权的优化配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告诉记者。

  李高表示,未来以管理办法为统领,生态环境部还将制定并发布温室气体核算报告与核查、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共同搭建起全国碳市场的基本制度框架。

  3 碳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在磨合、完善、稳定并健康运行后扩大覆盖行业范围

  7月16日9时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印发配套的配额分配方案和重点排放单位名单。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预分配额已完成下发,涉及超2000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最终核定配额和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40亿吨。

  为何选择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其他重点行业领域何时被纳入碳市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而其中的发电行业,碳排放量较大,从国际经验看,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

  此外,由于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赵英民介绍。

  在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高超超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步,就是打破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锁定关系,要从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两个途径来实现。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构建成熟完善的碳市场,是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的实现路径。随着发电行业被纳入碳市场,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或将全部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目前已经委托相关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一步,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赵英民说。

  4 中国的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

  随着我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作为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一步,中国的行动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关注和期待。在7月16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这是中方以市场措施促进行业减排的重大举措。这将为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增添新的动力和信心,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目前全球大概有61个区域、国家或者地区拥有碳定价机制,其中31个是碳排放交易机制,30个是碳税制度。碳价都是由各自市场交易决定的,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碳价影响。

  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到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再到包括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落地落实,一系列行动体现了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等,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董战峰说。

  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0年,中国GDP增长约4.5倍,同期碳强度下降48.4%,非化石能源占比由7.4%提高到15.9%,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又坚决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且实现目标所用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实际上是一场很有压力的挑战。”董战峰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从高碳发展到低碳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这体现了党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也展现了重承诺勇担当的大国风范。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碳市场上线交易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的国际合作。

  据赵英民介绍,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推进《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进程,推动构建《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机制。积极倡导各国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的前提下,坚持多边主义,携手应对气候变化,鼓励和帮助确有需要的缔约方开展包括碳市场在内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引导全球气候行动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反对和避免单边主义、单边行动破坏当前来之不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氛围,从而保持全球气候治理势头继续向前。”赵英民说。

  • 相关阅读
  • 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

      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  本报讯(记者  程捷)美国财政部当地时间7月16日发布的月度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2021年5月,中国所持美债较4月份减少177亿美元,持有量降至1.078万亿美元。这是中国连续第...

    时间:07-18
  • 经济观察:中国欲建全球最大规模清洁钢铁生产基地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 庞无忌)在钢铁产量连续25年蝉联全球第一的同时,中国钢铁业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清洁和低碳发展之路。  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17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

    时间:07-17
  • 助力北京冬奥会 太锡铁路太崇段今年年底前开通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记者 周音)记者17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22年北京冬奥会太子城至崇礼城区轨道交通工程——新建太锡铁路太崇段无砟轨道已全部浇筑完成,为线路全面启动铺轨奠定坚实基础。该线...

    时间:07-17
  • 德国威能捐助“一亿棵梭梭”公益项目 助力中国“双碳”目标

      中新网阿拉善7月17日电(记者 潘旭临)德国威能集团16日在内蒙古阿拉善SEE公益治沙示范基地举行捐助仪式,向“一亿棵梭梭”公益项目捐助20万元人民币,建造威能梭梭林。此举是威能持续关注中国市场,助力中国碳达峰...

    时间:07-17
  • “四位一体”建小镇 全产业链助力通航“加速”

      中新网长沙7月17日电 (孟彦)集“创新研发、整机制造、支撑服务、文旅运营”四位一体的长沙湘江通航小镇受到关注。  16日至18日,2021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行。会上,湖南湘江新区、湘江集团与...

    时间:07-17
  • 广津港口发起内贸港航服务联盟 构建京津冀—粤港澳交通主轴

      中新网广州7月17日电 (蔡敏婕 邹井棋)广州港集团17日称,该集团与天津港集团16日联合发起中国内贸集装箱港航服务联盟。  广州港集团、天津港集团与泛亚航运、中谷海运等内贸航运企业联手,共同创新港航服务“生...

    时间:07-17
  • 山西新材料企业竞跑新赛道 加速布局气凝胶产业链

      中新网福州7月17日电 (记者 范丽芳)7月17日,第二届中国气凝胶节暨气凝胶产业联盟健康建材绿色科技高峰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商界代表,共同研讨气凝胶发展现状及应用...

    时间:07-17
  • 浙江平阳:“山海协作”盘活“红绿经济”

      中新网温州7月17日电(钱晨菲)在浙江平阳县凤卧镇凤林村,一家园林式的民宿隐于山中。推门而入,绿意盎然、颇有生趣,根据地势建造的一座座“悬空”住房,与大山融为一体。  杨玲是这家民宿的负责人,土生土长的...

    时间:07-17
  • 敦煌旅游启“特旺季”模式:游客量创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中新网兰州7月17日电 (冯志军 张婧)游客接待量连创新高的鸣沙山月牙泉驼队蜿蜒、游人如织,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18日至30日正常参观门票售罄,仅剩应急参观门票……随着暑期的到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名城甘肃敦煌旅...

    时间:07-17
  • 安徽偏乡焕生机 乡村旅游带来真金白银

      (小康中国)安徽偏乡焕生机 乡村旅游带来真金白银  中新社合肥7月17日电 题:安徽偏乡焕生机 乡村旅游带来真金白银  中新社记者 张强  “这在过去都是别人眼里的‘穷山恶水’,现在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逐步...

    时间:07-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