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减排降碳多管齐下探新路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

2021-09-27 09:44:27

来源:人民日报

  减排降碳多管齐下探新路

  新技术助力能源更清洁更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②)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被人为作用和自然过程所吸收。研究显示,当前全球每年排放约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14%来自土地利用,86%源于化石燃料利用。这意味着,实现碳中和,必须变革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构建以风、光、水、核等为主体的非碳能源新结构。

  碳中和硬约束下,并非摒弃化石能源。为降低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科研人员正在探索清洁化利用技术。同时,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研究用氢能、电能等替代化石能源,多管齐下,支撑减排降碳。

  化石能源清洁利用

  既获得化学品,又尽量少排放二氧化碳

  据统计,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非碳能源只占15%,另外85%主要是煤、油、气。其中,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接近60%。

  近年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持续下降,但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依旧重要。在此情况下,有必要研究煤炭清洁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煤化工被认为是一条路径。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介绍,现阶段,我国煤炭有两种主流利用方式,一是大量作为能源,直接燃烧发电;二是作为原料,通过煤化工等手段,制备化学品。我国对化学品需求量很大,又不可能像国外一样,完全依赖石油化工来生产,因此,利用煤炭转化制备化学品比较现实、可靠。

  以煤为原料制备化学品,离不开碳、氢、氧三个元素的反应变换。因此,煤的结构及反应过程,决定其燃烧一定会产生二氧化碳。据测算,燃烧1吨煤大约排放3吨二氧化碳,且煤化工项目往往又是用水大户,煤气化、合成及后续产品纯化、分离等环节,均离不开水。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实现煤转化的目的,又不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朝着这个方向,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化学反应方式。

  包信和解释,石油化工通过催化、蒸馏、裂解等方式,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从而得到烯烃、芳烃等产品。这一过程就不需要很多水,也不会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即可将油分子“吃干榨净”。从分子式结构来看,煤和油的差别不大,区别主要在反应过程。如果能换一种方式实现煤转化,即将煤中的大分子像石油炼制一样直接“剪开”,也可以在少用水、少排放碳的同时,拿到所需的产品。

  化石能源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珍贵的资源,但直接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大。科学家正在努力,把化石能源更多当原材料来利用,从而加工成产品。

  比如,“吃干榨净”石油,科研人员创新了比较精准的炼油方法,一些“分子炼油”技术大大提高了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专家设想,未来80%的原油可以变成烯烃、芳烃,进而生产合成塑料、橡胶、纤维等材料,作为工业生产化学原料,减少石油的直接燃烧。

  推动氢能规模应用

  研究高效、便利、低成本获取“绿氢”的途径

  “精准剪接”煤分子,完成煤炭清洁利用,实现这一构想离不开先进、高效的催化剂,同时还要摒弃传统的氧助气化过程,有“绿氢”的帮助才能做到。

  氢气在自然界不存在,需要人工获取,还要储存、转换和应用。所谓“绿氢”,是指通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用清洁的电力分解水制备出的氢气。这被认为是未来获取氢能的主要方式。但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比较高,全球每年消耗的5000万吨左右氢气中,仅有4%来自电解水,而且所用电能也非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大多数氢气来自化石能源,其中又以煤制氢价格最便宜。但以煤制氢,又免不了排放二氧化碳。

  科研人员正在开发高效、便利、低成本获取“绿氢”的途径。比如,发展大规模、低能耗、高稳定性的电解水制氢新技术,通过材料和过程的创新降低能耗和成本等。专家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比较经济地获得“绿氢”,未来就能形成一条比较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最终甚至会形成一套独立于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新体系。

  氢气的价值远不止助力煤炭清洁利用。包信和认为,氢能利用效率高、无污染,还能与多种能源耦合,可以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当今能源体系是由化石能源产生电力、液体燃料,再到达最终用户。在未来能源构架中,氢能将与电力一起居于核心位置,为终端用户供能。

  在能量释放效率上,氢燃料电池技术比内燃机更高,氢气有潜力取代汽油,在交通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又如,传统的炼钢方式,主要通过焦炭燃烧提供还原反应所需要的热量,并产生还原剂一氧化碳,将铁矿石还原得到铁,再把铁炼成钢,整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氢能炼钢则利用氢气替代一氧化碳做还原剂,其还原产物为水,从而极大降低炼钢的二氧化碳排放。“以氢代煤”有望引领钢铁行业绿色转型。

  氢能要想大规模使用,除了需降低制备成本外,储存和输运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针对这一痛点,我国科研人员探索“液态阳光甲醇”技术路线,即将“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储存在甲醇中,提供了一条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输运的新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氢气储运问题,还能中和二氧化碳。此外,甲醇使用后分解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又是下一轮循环的载体。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部长李灿介绍,经过多年攻关,我国完成了全球首套直接利用太阳能“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技术的规模化示范工程,正在推广10万吨级“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支撑可再生能源并网

  探索大容量、安全、稳定的储能技术

  我国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据专家测算,在我国有条件的农村屋顶都装上光伏,初步估计将有20亿千瓦的安装容量。这意味着一年能发电3万亿千瓦时,占到未来全国总电力需求的20%左右。

  实现碳中和,必须构建以风、光、水等为主体的非碳能源新结构。然而,风、光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有发电波动性和间歇性等短板,如果规模化并网,会影响电网稳定运行。为支撑大规模并网,可再生能源必须与有效的储能结合起来。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储能系统能够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

  专家介绍,在电源侧,储能技术可联合火电机组调峰调频、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在电网侧,储能技术可支撑电网调峰调频,在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时,保障电网运行安全;在用户侧,储能技术可实现用户冷热电气等方面综合供应。

  目前,大规模储能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除了成本比较高之外,安全也是储能产业的瓶颈。针对这些痛点,科技界和产业界正在探索大容量、安全、稳定的储能技术。比如,在储能材料上,朝着低成本、高储能密度、高循环稳定性、长周期存储的方向发展;在储能装置上,正从关注单体设备效率、成本,转向满足差异性需求的高品质供能、储用协调方向。

  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各种新型储能技术不断有突破,且尝试了一些场景实现示范应用,包括氢储能技术、电磁储能和飞轮储能等等。储能技术路线不同,适合的场景也不一样,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匹配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发达国家一般要用45年至70年,我国仅预留了30年时间,困难更大,富有挑战性,但也是一个发展的机遇。

  “‘碳中和’将是一次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中科院院士丁仲礼表示,我国需要积极研究与谋划,谋定而动,系统布局,力争以技术上的先进性获得产业上的主导权。

  本报记者 喻思南 吴月辉

  • 相关阅读
  • 逆势上扬远销海外 上汽宁德基地今年生产量预计达24万台套

      中新网宁德9月27日电 (林泽劲)在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的上汽乘用车福建分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组装一台台崭新的汽车。  受疫情困扰,今年不少企业的产能和订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上汽宁德基地...

    时间:09-27
  • 第八届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论坛:多元赋能“诗与远方”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 (史静静)27日,第八届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论坛在甘肃张掖市举办,该论坛系首次落地西北地区。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业界的500多名代表围绕“多元化文旅融合再赋能”,交流“文旅+”引领业态升...

    时间:09-27
  • 粤阳茂高速改扩建项目桥梁工程完工 预计今年底通车

      中新网广州9月27日电 (蔡敏婕 沈高)27日,在广东省交通集团所属阳(江)茂(名)高速公路改扩建桥梁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处桥梁防撞护栏施工完成,成型的桥面与路面无缝衔接。至此,阳茂高速改扩建项目桥梁工程全部完...

    时间:09-27
  • 30项工程获颁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中新网长沙9月27日电(记者 傅煜)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27日在长沙举行。会上对湖南湘西矮寨大桥等30项第十八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获奖工程进行了颁奖。  作为中国土木工程行业重要的社会团体之一,...

    时间:09-27
  • 中国建设工程迎来抗震管理领域首部行政法规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赵建华)9月1日起,中国施行《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条例》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相关措施;规范已建成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加...

    时间:09-27
  • 疫情背景下山地旅游如何发展?专家指“互联网+”带来新机

      中新社贵州铜仁9月27日电 (袁超 宫宏宇)“在疫情的催化加速中,‘互联网+山地旅游’的脚步已经迈开,为新山地旅游模式带来无限遐想和可能。”在9月26日至28日举行的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十六届贵州...

    时间:09-27
  • 中国新型都市快轨列车在河北唐山下线 采用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

      中新社唐山9月27日电 (记者 白云水)中国轨道交通工业140年峰会27日在河北唐山召开。当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集团)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新型都市快轨列车也在此间下线。  据中车集...

    时间:09-27
  • 芯片短缺引发连锁反应:中国部分经销商原价回购二手车

      中新社上海9月27日电 (周卓傲 徐银 康玉湛)近期,中国部分经销商发票价回收二手车的海报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热议。海报上,宝马3系、4系以及5系等车型,以及奔驰E300L轿车、C260L轿车、GLC SUV等车型,只要行驶里程...

    时间:09-27
  • 中国石化复兴号冬奥高铁品牌专列首发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30天之际,9月27日,中国石化在北京北站举行以“洁净能源为冬奥加油”为主题的冬奥高铁品牌专列首发仪式。当日上午8时18分,中国石化复兴号冬奥高铁品牌专列G...

    时间:09-27
  • 青海:藏羊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家庭经营增收主力

      中新网青海共和9月27日电 (李江宁)“截至2020年底,青海全省藏羊存栏1100万只,年向省外销售100万只以上,羊肉产量达到13.3万吨,羊毛产量1.9万吨,与‘十二五’末相比,藏羊存栏增加4.2%,出栏量增加8%,产肉量...

    时间:09-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