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21-12-10 14:20:13

来源:光明日报

  【2021中国经济述评④】

  新动能成长壮大,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光明日报记者 刘坤

  “创新,持之以恒!”浙江一家电子企业每年拿出营业收入的6%至7%投入新能源汽车电控等领域研发,实现了高压快充,15分钟可充电80%。

  “转型,立足实际!”云南一家钢铁公司采用5G、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孪生透明工厂”,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300万元,工作效率提升60%。

  …………

  “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正确处理经济稳增长与调结构、转型升级、深化改革的关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动力足的特点持续显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表明,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0%,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

  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

  今年以来,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经济循环,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了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高。

  数据显示,制造业占比提升。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1至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4.0%、51.9%、50.9%。

  同时,服务业贡献率提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

  在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持续涌现,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11月26日,“G60星链”产业基地在上海松江落户,年产卫星将达300颗,上海高端制造业“队伍”更加壮大。

  在安徽,22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为保障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顺畅、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二位。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李承健看来,新动能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稳健恢复的重要力量,我国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投入,未来必将在相应产业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

  今年来,大量传统产业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插上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

  “我们在缝纫机、巡检机器人等设备上设置5G模组,实时采集生产、环境等数据,并上传至边缘云平台,可直观地呈现生产、物流等信息,实现精准管控,让生产效率提升25%,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0%。”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来,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清洁化改造快速推进。

  “不因市场回暖而放慢节奏,不因困难加重而减弱力度,不因影响税收而动摇决心。”在河北,钢铁等传统产业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也在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窥一域而知全局。

  放眼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向各产业领域渗透,并带来巨大收益。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了重大战略机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值得注意的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正如专家所说,各地要根据实际分类施策,切不可一哄而上、盲目行动、“运动式”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王一鸣说。

  同样,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等亦不能脱离实际,必须立足国情,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

  王一鸣表示,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工作节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不断优化产业存量,全面做优产业增量,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没有遭遇‘断链’,订单量不降反增。”在浙江嘉兴等地,一些外贸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生意红火。

  而国际上,则是另一番“光景”。疫情影响叠加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遭遇严峻挑战。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经济安全的‘压舱石’,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说。

  今年来,我国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放在“六保”中的重要位置,补短板,疏通堵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快速恢复高效运转。出口贡献方面,我国充分发挥制造业大国优势,向世界各国源源不断供给海量防疫物资、生活物资,目前已向国际社会提供新冠疫苗超过18亿剂,有力支持相关国家抗疫。

  专家认为,在疫情冲击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表现出强大韧性。同时,中国防疫卓有成效,也有利于获得更多出口订单。

  今年来,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明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将达到18%左右,连年稳步提高。

  当然,也要清醒认识到,尽管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仍存在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高端和高质量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张宇贤认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既要锻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又要尽快补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专家表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未来,随着“卡脖子”问题加快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前景将更加光明。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10日 01版)

  • 相关阅读
  • 广东省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250亿件

      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郭军 胡梓辉)从广东省邮政管理局获悉,近日,实时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省主要快递企业累计处理快递业务量已突破250亿件,全省邮政快递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大台阶。  今年是“十四五”开...

    时间:12-10
  • 长株潭一体化:“领头雁”长沙如何当好主攻手?

      中新网长沙12月10日电 (记者 邓霞)长株潭“半小时交通圈”加速建设,总投资约4000亿元的长株潭三十大标志工程稳步推进,涵盖民政、医保、人社、卫健等领域的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今年以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时间:12-10
  • 专家:广东惠州将全面融入广深“半小时经济生活圈”

      中新网惠州12月10日电 (记者 宋秀杰)12月10日,赣深高铁开通后,坐车从惠州北站出发,10分钟即可到达东莞,18分钟到达深圳,30分钟到达香港,35分钟到达广州。未来,惠州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大交通体系和广深...

    时间:12-10
  • “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大会签约40个项目 总投资逾113亿元

      中新社泉州12月10日电 (孙虹 吴冠标)2021“海丝泉州”数字文创大会10日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助推泉州数字文创产业加快发展。  总投资113.65亿元(人民币,下同)的40个项目在大会上完成签约,涵盖...

    时间:12-10
  • 赣深高铁“尝鲜”受热捧 开通首日售出4万张车票

      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郭军 曾勇 刘雯)12月10日9时,赣深高铁首趟列车G4640次从深圳北站驶出,开往南昌西站。1小时后,10时17分,广州东至龙川西首趟列车D9715次从广州东站开出,广深两大一线城市同日开行赣深线...

    时间:12-10
  • 叶兴庆:对海外粮食供应链波动风险要始终保持警惕

      中新网12月10日电(记者 陈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目光锁定粮食安全,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表示,当前,中国正经历百...

    时间:12-10
  • 温来成教授:三方面入手解决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资金问题

      中新网12月10日电(赵斌)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

    时间:12-10
  • “入世”20年天津市外贸进出口增长近4倍

      中新网天津12月10日电 (王君妍 肖丹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年来,全面履行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开放。记者10日从天津海关获悉,“入世”20年来,天津市外贸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从2001年的1503.7亿元(人民币,...

    时间:12-10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30亿元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电 (记者 阮煜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自今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国碳市场成交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

    时间:12-10
  • 张立群: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体现了守住底线的思想

    资料图:求职者(左)向用工企业咨询。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网12月10日电(陈婧)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时间:12-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