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力补短板

2022-03-23 06:01:57

来源:经济日报

  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力补短板
   本报记者 顾 阳

  真正的科技产业应用,是在市场的土壤里“长”出来的。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业来说,更是如此。

  近日,《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正式发布,这是继2012年《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2017年《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我国第三份关于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如何?未来行业高质量发展须从哪些方面发力?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产业化鸿沟待跨越

  国际环保平台、全球水务行业权威的商务情报提供商GWI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TOP50水务公司”排行榜,榜单中不乏法国威立雅、美国艺康、丹麦格兰富等行业巨头,来自中国的北控水务、首创集团、碧水源等企业凭借其综合实力跻身榜单前列。

  尽管5年里碧水源排名跃升了14位,但这份成绩似乎并不能让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高兴起来:虽然近年来国内环保装备在许多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屡次获得国际、国内技术大奖,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国产装备仍难以获得用户的品牌认可,尤其是高端环保装备市场,基本上仍被国外品牌占据。

  “以水处理行业为例,当前的现状是,国内芯片制造行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盐湖提锂行业,以及90%以上的海水淡化行业企业,用的都是国外品牌膜装备进行工业水处理。”文剑平说,这并非是我们自主品牌产品的质量跟不上,事实上许多关键技术指标已超越了国外同行,遗憾的是在市场应用上依然面临着产业化鸿沟。

  文剑平所说的“产业化鸿沟”,是指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研发与产业应用存在的脱节现象,很多技术发明专利无法得到产业化推广,行业产业化程度不高。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对此分析认为,科研院所和设计院在做技术突破和工程化,水务企业和资本在做商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而处在中间产业化几乎没有主体去做,导致脱节现象发生。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水处理行业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工程建设主导、技术配置散装化、运营管理更多依靠经验,客观上给国内自主研发环保装备的市场化应用带来障碍。事实上,其他领域环保装备产业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局,亟需在市场共识中加快破题。

  需克服三个“不适应”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亦宁表示,“十三五”期间,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9.4%,2021年更是达到9500亿元,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超过10000家,与“十二五”末相比,行业年产值增长56.6%,企业数量增长42.8%,利润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在机械行业169个细分行业中排在第13位。

  不过,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不足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文剑平坦言,在部分高端产品上还存在明显的“卡脖子”短板,行业智能化、数字化等综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环保行业在近20年里,普遍存在‘重工程、轻技术’的现象,行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不足,对技术持续研发的投入不高”。

  与此同时,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产品结构性短板日益显现,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仍是行业发展的短板所在。在王亦宁看来,当前,环保装备制造业主要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关键技术装备供给能力与重大环境治理需求不适应,二是迅速膨胀的产业规模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三是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未来支柱性产业要求不适应。

  据介绍,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内技术装备发展主要围绕市场急需和盈利空间较大的实用领域,核心技术主要来自国外,引进与合作是企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我国环保标准的提高和环境污染应用场景的复杂性,加之国外的技术封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基本上已走不通了。

  “《行动计划》围绕新形势下对环保装备行业提出的新需求、结合行业自身发展存在的短板问题,制定核心技术装备重点攻关领域专栏,聚焦‘十四五’期间环境治理新需求,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王亦宁说。

  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按照《行动计划》,我国环保装备产业到2025年产值将达到1.3万亿元。王亦宁指出,环保国产装备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产品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下一步,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应更加关注行业增长的质量。

  在近日举办的“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暨中国生态环保产业‘学习、创新、发展’大讨论动员会”上,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表示,要创新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技术装备、服务模式和精神文化,推动生态环保产业高科技、复合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预计到2025年,污水处理行业将达到百亿元级规模。这样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未来,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文剑平表示,环保装备是环保产业的核心,环保产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核心是高质量地发展环保装备产业,企业可坚持边研究、边转化,打造“原创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对此,《行动计划》提出,要结合环保装备制造业各细分领域技术装备发展以及我国污染物治理特点,在科技创新、产品供给、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四个方面制定重点工作,即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补短板”行动、产品供给能力增强“锻长板”行动、产业结构调整“聚优势”行动、发展模式转型“蓄后势”行动。

  “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生态环境人大有作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镇污水处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总工程师程寒飞建议,要以工业互联网的思维打造行业合作平台,实现要素资源聚合、协同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价值,真正将行业人才资源、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全球竞争的经济优势。

顾 阳

  • 相关阅读
  • 建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EPC工程用了哪些“黑科技”?

      中新财经3月23日电 (记者 庞无忌)人脸识别、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最新的技术已经被运用在了被视为传统领域的建筑行业上。  作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项目的主力军,中建一局日前透露,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E...

    时间:03-23
  • 小鹏汽车回应黄牛倒卖订单:交车前将核实身份信息

      中新财经3月23日电 (葛成) 近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特斯拉、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密集涨价,部分车型涨价幅度超万元。3月22日,中新财经发现在平台上,有小鹏汽车订单的倒卖信息。  中新财经发现,在...

    时间:03-23
  •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22年首批项目集中开复工

      中新网西宁3月23日电 (记者 孙睿)中广核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项目、乌兰县城供水……23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2022年首批项目正式集中开复工。  柴达木循环...

    时间:03-23
  • 北京教委:学科类校外培训材料不得超标超前

      中新财经3月23日电 23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市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实施细则》(下称《细则》),《细则》要求培训材料内容科学准确,容量、难度适宜,与国家课程相关的内容应符合相应课程标准...

    时间:03-23
  • 腾讯:2021年净利润2248.2亿 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减88%

      中新财经3月23日电 23日,腾讯控股公布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公告显示,在2021年第四季,未成年人总时长同比减少88%,总流水同比减少73%,预期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影响将于2022年下半年全面消化。  根...

    时间:03-23
  • 专家聚焦“元宇宙+教育”创新 将征集20高校试点

      中新网北京3月23日电 (记者 邓力垚)“在元宇宙大学里,学生或可学到最好的大学课程。依托高沉浸感和体验,无限逼近线下的物理场景,学生可以跨越很低的壁垒,花更少成本,享受到全球一流大学资源。”慧科研究院院...

    时间:03-23
  • “济南日”首登迪拜世博会 深化与中东地区交流合作

      中新网济南3月23日电 (记者 赵晓)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济南日”活动3月23日在济南、迪拜两地开幕,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围绕“魅力济南,泉映世博”主题,深化济南与中东地区文化经贸交流合...

    时间:03-23
  • 通州运河核心区二手房市场升温 部分房源议价空间缩小

      “今年春节过后,北京通州运河核心区二手房成交热度有所回升,整体交易价格稳中有涨。”北京通州北运河畔的中介人员陈亮(化名)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自己和同事以前是发愁没人买房,现在发愁的是找不到好房源。  ...

    时间:03-23
  • 叮咚买菜被调查,生鲜电商应勿忘初心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对叮咚买菜进行行政约谈并启动立案调查,同时秉承“四个最严”的原则,即刻开展专项行动,及时回应社会关注。此前,因前置仓存在用死鱼冒充活鱼、擅自“翻包”换签、日常消毒流于形...

    时间:03-23
  • 原料成本上涨,休闲食品龙头企业去年净利润集体下滑

      数家休闲食品上市公司去年都收益不佳。  3月21日,良品铺子(603719.SH)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共实现营收93.24亿元,同比增长18.11%,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下降18.06%。  对于净利润未随收入增...

    时间:03-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