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业绩创成立以来最高,股价陷增长魔咒,中信证券下一步有何打算?

2022-03-29 16:40:46

来源:新京报

  3月28日晚,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发布年报显示,2021年,公司主要经营业绩达到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实现营收765.24 亿元,归母净利润 231.00 亿元。业绩大涨的背后有何数据支撑?高增长能否持续?2022年中信证券业务开展有何规划?贝壳财经记者带你一一解析。

  营收净利达到成立以来最高,股价“魔咒”难以打破?

  2015年,中信证券营收同比大增91.84%,达到560亿元,成为各大券商竞相攀登的业绩高峰。

  2016-2021年,中信证券的业绩波动起伏,在经过2016年和2018年的下滑后,营收迎来爆发。时隔6年,中信证券的营收再次攀登高峰并创下了新的纪录,2021年,中信证券实现营收765.24 亿元,同比增长 40.71%。

  从净利润来看,2015年,中信证券归母净利润大增74.64%至198亿元,这也是其曾取得的最佳成绩。而2021年,这一战绩有所刷新,全年中信证券实现归母净利润 231亿元,同比增长 55.01%。净资产收益率也时隔多年重返2015年的两位数水平。

  而业绩的迅速增长离不开大量的人才支持。截至2021年末,中信证券集团共有员工23696人,相比2020年末增加了4600多人,这也是中信证券员工数量首次突破2万大关。其中,母公司在职员工14413人,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9283人。

  从专业构成类别来看,2021年末,业务人员占比高达81%,达到19213人,超过了上年末公司员工总和。某种程度也说明中信证券2021年业绩的增长离不开基层业务人员的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如此亮眼之际,中信证券的股价和市值表现并不佳。截至3月28日,中信证券A股收于20.46元,总市值3032亿元,市盈率仅有13.13倍。

  事实上,中信证券股价长期徘徊在20元-30元之间,2015年以来,其股价曾两度站在30元以上,一次是在2015年上半年的大行情中,一次是在2020年7月-10月,30元似乎成为中信证券股价难以打破的“魔咒”。

  业务发展全面开花,投行业务营收超过经纪业务

  从业务发展来看,2021年,中信证券的各项业务依然是全面开花,证券投资业务、经纪业务和资管业务分别实现营收183.86亿元、182.89亿元和135.14亿元,其中,投行业务营收超过了最为传统的经纪业务。与此同时,证券投资业务毛利率为58.58%,证券承销业务和资管业务毛利率次之,分别达到54.64%、49.59%。

  具体来看,投行业务方面,中信证券实现多个“第一”,包括A 股主承销项目第一;完成 IPO 项目第一;再融资主承销第一;现金类定向增发业务第一;债务融资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承销金额和承销债券数量均位列第一等。

  财富管理已成为中信证券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截至2021年末,客户数量累计超过1200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合计 11 万亿元、较2020 年末增长29%。公募及私募基金保有规模超过3800 亿元,较2020 年末增长 26%,较 2018 年末增长2.6倍。

  资管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 16257.35 亿元,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资管新规下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约 15.87%,排名行业第一。

  此外,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16616.07 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0383.75 亿元 ;机构及国际业务资产管理规模 6232.32 亿元。

  周期性行业“靠天吃饭”,2022年中信证券业务如何开展?

  众所周知,证券行业是周期性比较大的行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靠天吃饭”,在资本市场的牛熊交替间,券商的业绩也存在较大差异;或者说每逢制度改革也会对整个券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做大规模,更重要的是在做专、做精、做优、做强上下功夫。证券行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相较于规模优势券商,以创新驱动的特色券商表现出了更好的成长性。从近10年的业绩变化来看,证券行业刚刚经历2020年、2021年的一波行情,有点2015年的味道。

  基于以上背景,作为行业领头羊的中信证券2022年开展业务有何规划?

  从投行业务来看,2022 年,中信证券将进一步扩大境内外客户覆盖,增加项目储备;加强新兴行业、重要客户及创新产品研究,根据市场发展与客户需求主动优化业务结构,获取重要客户关键交易,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紧密跟进政策变化,就注册制全面稳步推进沪/深伦通、A、H 股两地上市及境外公司回归 A 股上市、北交所 IPO 及再融资等业务持续进行布局;加强股权承销业务能力,严格项目质量管理,发挥公司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投行服务。

  同时,在债务融资方面,中信证券将继续做大客户市场,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加强尽职调查、风险管理和质量管控,降低项目风险。业务策略方面,巩固公司在债务融资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继续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债券的投入,为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和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 ;加大力度开拓地方企业与区域客户的债务融资机会,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继续加强推进基础设施公募 REITs 业务投入,加大市场影响力项目落单,提升在该业务领域领先优势等。

  财富管理方面,中信证券将继续充实专业队伍、提升专业能力、深化专业赋能,更好地服务公司区域经营战略,促进财富管理与综合金融的联动发展,实现专业价值。保持并扩大经纪业务收入领先优势的同时,优化业务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收入占比。

  资产管理方面,2022年中信证券将注重主动管理、长期限净值型、“固收+”及权益等多资产模式。着力推进投研团队专业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具体来看,持续做大做强养老业务,围绕客户需求创新业务模式,持续大力发展定制 FOF 等业务,进一步做大零售客群,注重互联网渠道客户引流;注重协同及境外业务布局,做好资管子公司设立筹备工作;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数字化建设,确保资管新一代业务平台按计划完成。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 相关阅读
  • 重复包装、过度包装花样百出 为何难制止?

      给过度包装的商品瘦瘦身(倾听·绿色生产生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是对未来的期许,也是对企业和个人的要求。随着社会进步,绿色发展理念...

    时间:03-30
  • 人民银行开展央行票据互换操作 操作量50亿元

      人民银行开展央行票据互换操作  本报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吴秋余)为提高银行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于29日开展了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操...

    时间:03-30
  • 港交所:203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超百万亿美元

      港交所:203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超百万亿美元  本报讯(记者 孙杰)连接中国与世界、连接资本与机遇,连接现在与未来。昨天,香港交易所举办2022年企业日,表示将实施这三大战略,实现建设面向未来的领先市场的愿景...

    时间:03-30
  •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6月黄金期价29日下跌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6月黄金期价29日下跌  新华社快讯: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6月黄金期价29日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6.7美元,收于每盎司1918美元,跌幅为1.37%。...

    时间:03-30
  • 快递代收乱象:不告知就放,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不告知就放,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调查快递代收乱象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姜晓蕊  由于快递被他人代签,维权陷入僵局——来自浙江温州的张文(化名)没有想到,自己的快递被代收点代签后丢...

    时间:03-30
  • 疫情又起,对经济影响有多大?央企密集部署助企纾困

      新一轮疫情又起,对经济复苏的影响有多大?尽管前两个月我国经济数据大超市场预期,但本土疫情反弹,受影响省份数量和相关城市经济体量都为两年来的新高,机构预计疫情或对一季度GDP增速造成0.3个~0.7个百分点的...

    时间:03-30
  • 电动车制造端碳排放更高?多车企推工厂碳中和时间表

      “直购绿电,并使用光伏进行自有发电,沃尔沃台州工厂已经实现了完成100%电能碳中和。”近日,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总经理Falk Las Oskar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沃尔沃台州工厂主要生产沃尔沃XC40、XC...

    时间:03-30
  • 琼脂+海绵,助甲醇燃料电池告别“爆”脾气

      琼脂+海绵,助甲醇燃料电池告别“爆”脾气  科学家合成并应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研制出安全、耐用、适应性强且具有出色柔性的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避免了电池出现爆炸、着火等安全问题。  近年来,便携...

    时间:03-30
  • 新能源汽车 如何化解“原材料之困”?

      新能源汽车 如何化解“原材料之困”?  今年以来,碳酸锂成为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碳酸锂价格持续高企产生的效应不断向产业链下游传导,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企业带来不小压力。是什么原...

    时间:03-30
  • 我科学家制备出强发光方向性量子点材料

      我科学家制备出 强发光方向性量子点材料  寻材问料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记者3月28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樊逢佳教授等人与其他科研人员合作,在量子...

    时间:03-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