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让产业工人脱颖而出 “上海制造”背后的“产改”答卷

2022-04-17 03:51:22

来源:工人日报

  【推进“产改”进行时 五年回眸】“上海制造”背后的“产改”答卷

  “到2025年,中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这一步怎么跨越?”“产品创造的主角——职工,需要提升素质,向知识型、创新型转变角色。”时光回溯到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著名全国劳模李斌的发言引人深思。

  历经数十年成长积淀的当下,汽车、大飞机、海洋工程、航天、核电等正重塑着“上海制造”的新辉煌。作为全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试点,上海在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等方面成效显著,通过不断厚积知识红利、技能红利,助推新型产业体系建设跑出加速度。

  推动改革取得实效

  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18.3%,发展势头喜人。

  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离不开高起点布局先进制造业。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始终紧紧跟随国家各项政策和城市升级发展的步伐。2016年《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出台,确立了上海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针;2018年《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

  作为制造业的基石,上海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力支撑着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人大2018年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这是原条例施行14年来,上海首次对其进行修订。新修订的条例设置了“校企合作”专章,明确要建立校企合作企业评价制度,全面推广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现代学徒制和培训培养职工的新型学徒制,并且将有关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中的相关内容纳入重点条款。

  不仅如此,2018年4月发布《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6月又发布《技能提升计划(2018-2021年)》,并率先出台《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点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了思想引领、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建功立业、公共服务、地位提升和权益维护行动等“七大行动”,全力落实“产改”试点,推动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取得实效。

  让产业工人脱颖而出

  ARJ-21新支线客机、C919大型客机、CJ-1000A航空发动机、长征六号火箭、“海洋石油981”号钻井平台、AP1000核电设备……一批重大装备在上海相继取得突破,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作用不容小觑。

  如何为产业工人厚积知识和技能红利,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上海近年来始终在不断探索。为了让评价机制跟上发展步伐,上海在2018年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企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同时围绕新职业领域和紧缺急需领域,探索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该市备案通过的企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已达129家,包含市属企业、市级行业协会、区属企业、央企分支机构等类型,可开展评价项目达6500个。

  产业工人曾反映想学技能却找不到路径,想提升学历却踏不进校门。上海随即启动调研,创新学历教育模式,推出以职工能力和学历“双提升”为导向、以技能评价证书和学历文凭“双证书”为学习成果的上海“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通过上海开放大学及各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探索产业工人学历与非学历转换机制,实现培训课程与大学学历教育学分的转换,助力一线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提升学历。

  2017年上海市总工会与上海开放大学联合成立工匠进修学院(上海工匠学院),2021年又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共建全国首家省级劳模学院,在学历教育方面开设劳模、工匠学历班。同时,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院校还将劳模工匠研修班、职工培训班办进了园区和企业,帮助职工提升学历水平。

  搭建更多让优秀产业工人脱颖而出的平台和舞台。上海以承办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契机,构建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大赛为龙头、市级大赛为主体、各级各类区域性竞赛为基础、企业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活动广泛开展的技能竞赛格局,形成了“培训、练兵、比武、晋级、激励”五位一体的职工技能发展体系,推动广大职工技能提升。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疫情前,上海有数个 “打卡点”格外热门——劳模馆、工匠馆内,“劳模工匠双休日学堂”精彩课程不断。上海已连续6年选树一线产业工人为主的“上海工匠”,设计劳模风采馆、上海工匠馆的线上展馆,举办致敬劳模主题系列活动、《上海工匠》电视宣传展播,让广大产业工人学有榜样。

  不仅对产业工人个体有示范引领,对企业开展培训一样有“样板”。上海注重发挥国有企业主体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职业培训。上海电气建立李斌技师学院,积极创新实践素质提升平台,在下属公司和协作单位探索建立《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员工培训积分卡》等职工技能培养、评定等配套制度;中建八局制定《中建八局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实施方案》,在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中着力打造培训平台、技能平台、服务平台;江南造船充分依托江南技校、江南工匠学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单位培养技能人才。

  上海在“产改”过程中,注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持续扩大综合试点区效应。嘉定区印发实施意见,将高技能人才激励纳入全区人才计划范畴,并把工匠作为嘉定精英人才卡享用对象;闵行区制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完善产业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政策;松江区推出“1+10”人才体系,把紧缺工种高级工以上人员纳入人才扶持范围,并按其获得的人才积分分值实行梯度式人才政策激励和公共服务待遇。

  面向未来,有了产业工人队伍的支撑,“上海制造”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还将不断提升。

  • 相关阅读
  • 广交会拓宽“朋友圈” 助中企抢抓RCEP红利

      中新社广州4月17日电 题:广交会拓宽“朋友圈” 助中企抢抓RCEP红利  中新社记者 程景伟  “我们生产的电动工具销往越南等东盟地区,RCEP生效对出口有利。”参展第131届广交会的江苏南通仟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时间:04-17
  • 全球治理迎挑战 开放合作育新机

      (经济观察)全球治理迎挑战 开放合作育新机  中新社北京4月17日电 (刘文文)当前,世界正在经历深层次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也面临新挑战。  一方面,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供应链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俄乌冲突导致国...

    时间:04-17
  • “免、减、退、返、补、惠” 三亚发布企业纾困举措19条

      中新网三亚4月17日电 (记者 王晓斌)记者从17日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三亚市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通过“免、减、退、返、补、惠”等举措,以期帮扶企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  近期三亚疫情多点散...

    时间:04-17
  • 一汽集团在长春的5个主机厂全部复工

      新华全媒+丨一汽集团在长春的5个主机厂全部复工  新华社长春4月17日电(记者张建)记者17日从长春市政府获悉,截至4月16日,长春市规上工业企业共复工复产753户,返岗员工9.9万人,复工率达56.6%,复产率达51....

    时间:04-17
  • 疫情下 芯片产业如何“不掉链”?

      视频|疫情下 芯片产业如何“不掉链”?  作为我国半导体重镇,上海疫情的持续牵动着芯片产业链上下游。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1/4,临港、张江、漕河泾、松江、闵行紫竹等均有大型的芯片产业片区,...

    时间:04-17
  • 全球水电行业起重载荷最大坝顶门机正式投入使用

      中新社西宁4月17日电 (祁增蓓 崔灵通 李珑) 记者17日从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电四局”)获悉,日前,全球水电行业起重载荷最大的坝顶10000千牛双向斜拉门式启闭机在水电四局承建的白鹤滩水...

    时间:04-17
  • 完善诚信体系和退市制度 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此次印发的意见对于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建立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机制至关重要,其对于信用体系和退市制度的重视,将有助于解决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约束企业的信...

    时间:04-17
  • 守“沪”日志:防疫与生产并重 上海“指引”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上海战疫录)守“沪”日志:防疫与生产并重 上海“指引”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中新网上海4月17日电 题:守“沪”日志:防疫与生产并重 上海“指引”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作者 郑莹莹 周卓傲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

    时间:04-17
  • 我国承建的西非最大斜拉桥首批钢箱梁段引航出江

      4月16日,我国承建的西非最大斜拉桥首批37个钢箱梁段,在长江引航中心南通引航站引航员的引领下顺利出江,驶往科特迪瓦。科特迪瓦科科迪桥是中非战略合作的重要项目,主桥全长630米,建成后将成为西非地区最大斜...

    时间:04-17
  • 树皮做原料、弹簧易断裂……这些企业的沙发不合格 你中招了吗?

      沙发似乎是舒服的代名词,它可以包裹我们的慵懒,也可以开启我们的轻松。要坐就坐一套可倚靠可依赖的沙发,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它的支撑强度。沙发的主体框架除了木质材料,还有金属等刚性材料,但有的企业偏偏用上...

    时间:04-1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