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新华健康|为生民立命 ——记吴以岭院士络学探秘之路

2022-05-20 18:06:57

来源:经济参考网

  在中华文明进程的漫漫长河中,中医药是有史料记载凝结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络脉治疗在古籍中虽有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作为现代中医学对古典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补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将古老的络病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成果相结合,创立了以“络病证治”为基础,包括“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的“中医络病学”新学科。“中医络病学”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络病理论转化应用成就也成为当代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对中国中医药引以为傲的贡献。

  学者——勤求古训,守正创新

  吴以岭院士出身中医世家,高中时便接过父亲手中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沉甸甸古书,日夜沉浸在那些木刻本竖排版的繁体字间。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医学院(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1978年又考取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

  “经”与“络”本源于古代水利学概念,其中“经”就像是奔流不息的江河,是纵行于人体的主干,流淌着营养全身的气血津液,“络”则像是从江河分流而出的支流沟渠,是网络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细小分支,通过络脉构成的网络则将流行于经脉中的气血津液渗灌濡养人体的五脏六腑、全身各处,“络病”就是这种细小的网络分支发生了病变以及由此累及人体各系统脏器的病理状态。

  研究生期间,吴以岭系统学习了张仲景活血化瘀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以寻其学术渊源,下探各家以觅其学术影响,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张仲景创制的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蜇虫丸等疗效卓著的著名方药乃是《内经》络病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运用,其中,虫类药的应用更是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但自汉代仲景之后直至清代叶天士方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这一络病重要病机概念后,络病的丰富内涵及临床价值并未得到关注和研究,亟待整理挖掘。结合专业所学,吴以岭毅然选择了“络病探秘”之路。

  经过系统梳理络病在历史上散在的记载及临证实践,吴以岭吴提出“络病”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疾病和外感疾病中,创立了络病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他指出,络脉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根据基本病机变化,以络病辨证方法和“络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归纳传统通络药物,按功能重新分类,他提出络病证候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2004年,185万字的《络病学》专着正式出版,标志着“络病证治”体系建立。专家评议认为,该研究“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中医络病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也因其理论创新及应用成果显著,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至2015年,经过10年研究,吴以岭主持完成了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并指导了心脑糖(肾)等血管病变防治工作。该项目解开了脉络病变发生发展及辨证论治规律,提出其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有别于古中医营卫论述,脉络学说营卫理论论述营卫是以“气血之体作流通之用”。基于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吴以岭团队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通过分析历代治疗脉络病变数千篇代表方剂,发现了“调营卫气血”用药规律。脉络学说被科技部973项目专家组评议为:“脉络学说营卫理论形成了指导微血管病变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论,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原创成果”。“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也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以岭络病探秘的脚步在获得上述成果后并未停歇,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难解读的气络研究中。从哲学之气、医学之气到气的功能实现形式等不同层次探讨气络学说,提出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之气及经络之气。研究结果表明,气络发挥有调节、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导、自稳调控等功能,涵盖了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学科。吴以岭基于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提出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系统阐述了气络病变的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原理。《气络论》专着重点探讨了气络与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三大系统相关性及气络病变常见疾病进行辨证治疗,对三大系统疾病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络病研究40余年,吴以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再到“气络学说”,搭建完成了络病研究三大理论框架,先后出版的《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着,为中医络病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竹之坚韧有节、竹之清华澹泊、竹之厚积薄发,恰是吴以岭作为一名致力于络学研究学者的真实写照。

  医者——医药转化,大医精诚

  在考取大学之前,吴以岭少承家学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他深知中医药学的生命之源在临床,“我是一名医者”始终是他对自己的定位。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燕赵故土,从事心血管一线诊疗工作,一干就是10年。

  吴以岭尝试将络病学术思想应用于心血管常见疾病的诊疗中。以冠心病为例,他通过对患者病情细致分析,开具了一张有大量虫类药物的处方,在当时引起一些专家的疑问,但这些虫类药物的使用并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吴以岭在门诊治疗的一位冠心病患者将分4次服用的32g全蝎一次服下,却未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反而先前的胸闷、胸痛的感觉消失了,心电图缺血也有明显的改善,这次意外使他体会到虫类药治疗血管疾病的重要价值。同时回溯络病历史上清代医家叶天士极赞张仲景运用虫类药的益处,吴以岭指出,虫类药搜剔疏拔,能“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有着植物药所不具备的独特疗效。

  广泛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吴院士知道这一张处方的临床疗效需要大量的患者来证实,他用复写纸手写出一张张观察病例表格,用最原始的药碾子对药物进行初加工,不断的实践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明显好转,寻药者络绎不绝……1989年,《中药“五龙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0例临床观察》文章发表,独特的处方,显著的疗效,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的通心络胶囊的前身。此后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处方皆是沿用理论与临床互证的方式确定下来。

  经过10年的临床积累,吴以岭开出多个在临床行之有效的处方,但仅凭一己之力诊治患者毕竟人数有限,如何让更多的患者受益成为吴以岭探索的又一问题,于是,产业化蓝图在他脑中逐渐绘就。1992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吴院士创立了集科研、临床、生产于一身的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医药研究所。1996年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通心络胶囊获批新药,2000年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冠心病治疗的重大学术创新——“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研究”,因在国内首创运用络病理论治疗冠心病,提出“络脉绌急-血管痉挛-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内在相关性及搜风通络治疗方法的重大理论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研、临床、生产”三位一体被国家有关部门称赞为中药新产品开发模式的一个创举。经过30年发展,这一模式不断丰富拓展,逐渐形成了“理论-临床-科研-教学-产业”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和“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成为新时期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典范。

  为医者仁心仁术。吴以岭并未在科研过程中停止临床实践,30元的门诊费用,让更多的老百姓看上了“院士号”。一次为了周二的门诊,前一天还在广州讲学的他连夜乘飞机回到石家庄,出完门诊后又紧接着返回广州,参加第二天的学术会议,他常说,“来的老患者等着调整方子,新患者也有很多远道而来,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了大家治疗”,朴实的话语勾画出“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苍生大医的缩影。

  师者——传道授业,教研相长

  2019年9月,新落成的络学书院里热闹非常,这天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毕业40年聚会日,20位已过“古稀之年”的吴以岭研究生班同学们和正值“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的吴以岭带教的博士研究生们欢聚一堂,为当地老百姓义诊。这些老专家们来自内科、儿科、妇科、针灸等不同专业,边诊治患者,边向络学学子们进行讲解,这样特殊形式的“课外学习”已不知举行过多少场,他常说:“采众家之长,由博返约方能提升专业素养”。

  络病学说中指出,广义的络病涵盖了内伤疑难疾病和外感疾病,其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目前络病的研究集中在心脑、呼吸、内分泌、免疫等领域,但推而广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系统疾病诊疗皆可以络病理论作为指导。抛砖而引玉,基于这样的初衷由《络病学》专着改编的《络病学》教材先后列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并形成繁体版、英文版在海内外40余所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研究生中开设课程。

  《易经.系辞》中有这样一段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吴以岭将之用于解读中医药学研究途径时指出,“道、器、变、通”分别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格物致知的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自然科学,建立起四诊、八纲、脏腑、六经辨证临床路径和方法,从而成就了几千年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药事业。以史为鉴,中医络病学亦需融汇“道、器、变”而致“通”。因此在中医络病学科创建的同时,积极推动络病学术广泛应用,先后建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委会,同时建立了加拿大、美国络病学会组织,形成了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专家学者、上千人致力络病研究的专家团队。以“传承、开放、创新、融合”为主题,每年一届的国际络病学大会成为更大的讲堂,在这里络病学术思想、应用研究、教学进展不断呈现,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不断前行的攀登者,才有希望达到光辉山巅,络学探秘之路,正是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征程中勇于奋进之路。吴以岭院士以学者之恒心,悉心毕力、笃定前行,学者如竹澄思渺虑、厚积薄发;以医者之仁心,奉献小我、服务病患,如孺子牛般,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师者之匠心,道器变通,络学薪传,师者如光,阐幽显微,启思致远。

  • 相关阅读
  • 探访内蒙古首家乡村振兴学校:一切与农民有关

      中新网鄂尔多斯5月21日电 题:探访内蒙古首家乡村振兴学校:一切与农民有关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距离树林召镇约10分钟车程,抬眼即可看到红砖墙上写着“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学校”,在前方则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

    时间:05-21
  • 淡水河谷与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加强合作

      中新财经5月21日电 (记者 彭大伟)记者21日从淡水河谷获悉,其已与中国最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的徐工就采矿和基建设备的供应签订合同。  总部位于巴西的淡水河谷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金属和矿产品公司之一,也是世界...

    时间:05-21
  • 德银:人民币作为全球融资和储备货币的长期前景良好

      中新财经5月21日电 (记者 彭大伟)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结果,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日前在最新报告中指出,此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权重提高1.36个百分点,表明...

    时间:05-21
  • 端午节几块钱一把的“小艾草” 他们做成了特色“大产业”

      一年一度端午节即将到来,虽然全国各地的过节风俗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外挂一把艾草。而如今在河南南阳,这个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把的“小艾草”,已经发展成为了当地一个特色“大产业”。尤其是疫情...

    时间:05-21
  • 成都海关出台十三条措施促进四川外贸保稳提质

      中新网成都5月21日电 (记者 张浪)成都海关21日消息,近日,成都海关制定十三条措施助推四川外贸发展。  据了解,这13条措施包括了持续提升通关效率、保障重点产业链货物及关键物料快速通关、保障鲜活农产品及食...

    时间:05-21
  • 柴达木盆地“钾”冠天下 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中新网西宁5月21日电 题:柴达木盆地“钾”冠天下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作者 林晓明 孙睿  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也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盐湖资源,关乎中国粮食安全,更关乎国家未...

    时间:05-21
  • 20天56城放松楼市!万亿省会城市政策却被叫停,原因→

      中新财经5月21日电 (左宇坤)5月20日,“央妈”为贷款买房人送上了“满满的爱”:五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迎来有史最大降幅,下调15基点至4.45%。  不仅如此,近日来,多地放宽楼市调控政策可谓呈现井喷之势...

    时间:05-21
  • 青海:万亩级马铃薯种植基地产“金豆”

      中新网西宁5月21日电 (许英 郭万财 张添福)耕田机、播种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的大通勤发家庭农场里,眼下,570亩全膜马铃薯已种植完毕。  大通勤发家庭农场负责人蔡勤介绍,目前,该农...

    时间:05-21
  • 首趟石家庄正定至阿拉木图中(亚)欧班列开行

      中新社石家庄5月21日电 (赵丹媚 何彬)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局集团公司)21日消息,5月20日21时24分,一列满载货物的集装箱班列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货运中心正定货场发车,该班列将...

    时间:05-21
  • “泉州-莫斯科”中欧班列经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出境

      中新网新疆霍尔果斯5月21日电 (李明 李辉慧)记者21日从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获悉,20日,“泉州-莫斯科”中欧班列从新疆霍尔果斯铁路口岸出境,至此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数增加至62条。  据...

    时间:05-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