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北京银保监局:不要盲目借贷、过度借贷,更不要“以贷养贷”

2022-09-05 14:4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5日电 北京银保监局网站5日发布风险提示,针对各类个人贷款的相关风险,提醒广大消费者,谨记“五要”“五不要”。

  一要树立正确借贷观念。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养成理性消费习惯,弘扬勤俭节约美德,科学安排生活支出,做好开源节流、量入为出。树立负责任的借贷意识,不要过度依赖借贷消费。要明确自身贷款需求,根据需求确定是否需要贷款以及需要何种贷款。

  二要选择正规贷款途径。若确有贷款需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手机APP申请等多种渠道进行咨询办理。消费者应认真做好事前咨询,全面、如实向金融机构提供材料,客观评估自身资信状况,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及未来收入预期确定想申请的贷款额度及还款方式,每月还款金额以不超过收入的50%为宜。

  三要了解借款合同约定。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借款合同条款,明晰自身权责义务,重点关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用途、还款时间、还款方式、提前还款约定、逾期还款影响等要素,尤其是合同中重点提示的部分,谨防隐形成本,确保在签署合同前充分知悉并理解有关权利义务,避免产生纠纷。严格遵守借款合同中关于贷款用途的约定,如实告知贷款真实用途,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于有意向购买贷款保证保险的消费者,一定要充分了解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认真阅读贷款合同和保险合同条款,关注相关费用并了解逾期后保险公司代偿贷款、追偿欠款、上报征信等情况。

  四要按时归还合同借款。借款人应遵守借款合同约定,珍惜自己的“信用名片”,按时履约还款付息,在还款日前将还款资金足额存入还款账户,避免因还款日未能及时足额还款产生逾期信息,而被金融机构按规定上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从而影响借款人的个人征信记录,对其未来的贷款、出行和就业等产生不良影响。

  五要理性维护合法权益。消费者如因办理个人贷款业务产生纠纷,或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应注意保留相应证据,可以及时向金融机构投诉,或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借款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向法院起诉。如果发现存在捆绑销售、收取不合理高额服务费、违规催收贷款等违规行为的,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书面举报。

  一不要不计后果盲目借贷。消费者应树立理性借贷消费观念,对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量力而行、理性借贷;不要不计后果盲目借贷、过度借贷,否则可能会使个人甚至家庭陷入困境;更不要选择“以贷养贷”“多头借贷”,避免因无力偿还而导致债台高筑。

  二不要听信不法中介虚假宣传。一些不法中介宣称有内部渠道和专业手法可以降低贷款条件、提高贷款额度或加快放款速度,通过虚假营销宣传、伪造申贷材料、捆绑销售保险、收取高额费用等方式非法展业、借机牟利,不但人为抬高了融资成本,而且可能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用途,有的甚至涉嫌“套路贷”等违法犯罪活动,潜藏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消费者不要轻易将本人身份信息和借款合同信息泄露给他人,或者委托他人代办贷款相关业务,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而遭受经济损失。应妥善保管好银行卡、银行密码、短信验证码、身份证信息、银行账号等个人重要信息。

  四不要随意给陌生人转账汇款。仔细甄别以各种理由要求缴纳保证金、承诺金等费用的情况,切勿盲目按照陌生人的指示进行转账汇款等操作。对于自称公检法机关电话,以各种理由要求借款人提款,并将贷款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审查账户”的,均为冒充公检法诈骗,切勿相信。

  五不要轻信洗白个人征信。不要轻信不法分子所谓的花钱就能洗白个人征信的骗局。无论是征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都无权随意更改、删除信用报告中正确展示的信用信息。如消费者认为信用报告上的个人信息存在错误、遗漏,可以向金融机构或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出异议。对于不良征信记录,则会在还清全部逾期欠款及罚息的5年后自动消除。发现征信有不良记录时,应尽快还款,积极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才是正确之道。(中新财经)

搜索

复制

  • 相关阅读
  • 服贸会彰显对外开放决心 全球互惠有“服”共享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杜燕)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服贸会期间,507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线下参展,...

    时间:09-05
  • 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怎么用?中国财政部详解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夏宾)近期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到底是什么?该怎么用?  中国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5日在北京出席...

    时间:09-05
  • 刘国强: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单边市”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5日在北京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时表示,人民币汇率长期趋势明确,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会不断增强,但短期内应是双向波动。“这是一种常态,不会出现...

    时间:09-05
  • 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处于企稳回升重要窗口,三季度出台政策至关重要

      中新社北京9月5日电 (记者 夏宾)近期,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的接续政策措施,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对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杨荫凯5日在北京出席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

    时间:09-05
  • 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开幕

      中新网太原9月5日电 (刘小红)由山西省委、省政府主办的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将于9月21日至23日在运城市举办。  5日,在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文化和旅游...

    时间:09-05
  • 山东健全医疗救助制度 实现困难居民和职工全覆盖

      中新网济南9月5日电(孙婷婷 魏筱溪)山东省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将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扩大到困难职工和城乡居民,并将救助对象统一规范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

    时间:09-05
  • 解振华: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到来

      中新网9月5日电(记者 李佩珊)“如今,已有136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覆盖了全球83%的碳排放,91%的GDP和80%的人口,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即将到来。”9月5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

    时间:09-05
  • 宁夏举办“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专题推介会

      中新网银川9月5日电 (李佩珊 杨萱)9月5日,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专题推介会在银川市举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跨国公司高管、驻华使节、外国媒体和青年代表等参加推介会。  在宁夏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宁...

    时间:09-05
  • 云南中行助力中老双向电力贸易 结算量超千万元

      中新网昆明9月5日电 (张政东 丁觅)记者5日从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云南中行”)获悉,7月30日至8月31日,该行中老双边电力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已达1200万元。  随着今年老挝电网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

    时间:09-05
  • 南京金秋邀全球客商共享新机遇:逾两千亿元合作项目落地

      中新网南京9月5日电 (记者 申冉)“2022年上半年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总量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十强。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南京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经济‘三新一绿’特征更加明显。”5日,在2022中国·南京金...

    时间:09-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