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科学推进城市绿化 专家:别让“生态形式主义”滋生蔓延

2023-09-13 10:12: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要面子不要里子,讲速度不讲规律,在不该绿化的位置做绿化、过度种植……如今,各地对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日益增多,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过度绿化、生态形式主义的现象。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应该怎么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须警惕跑偏的“绿色化”

近年来,各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之路,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但部分地区冒出了不好的苗头和现象。

人民网记者梳理发现,今年2月,吉林、山东、广东、黑龙江、贵州、陕西、宁夏7省(区)公开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问题追责情况,其中涉及指弄虚作假、监管缺位、形式主义等问题。

2019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到2022年分六批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部门、6家中央企业开展督察,共曝光137个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案例。

有媒体报道称,在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等现象仍有发生。“为让城市绿化建设与国际接轨,不考虑气候、湿度、土壤等客观自然条件,想着能‘一日造林’‘一夜成景’,盲目攀比绿化速度、规模和档次。”据从事园林工程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选择的树种不适应当地气候,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威胁,种植下去存活率也不高,无法起到绿化美观的作用。”

还有部分地区跟风种植“网红”树,单纯求异求新。“一个地方出现一条‘网红’街,其他地方就复制效仿。”该业内人士认为,盲目追求“成景好看”,却忽略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基础功能。

还有一些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仍未停歇。2021年,山东省纪委监委公开曝光,滨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福友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以蒲河景观绿化为名大搞形象工程,耗资6000余万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违背规律搞修复 与美好生活背道而驰

自然生态系统是个有机的生命躯体,应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为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秀的生态空间。

7月27日,国新办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举行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发布会上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强化对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的统一监管,当好生态卫士。严肃查处生态破坏行为。坚决杜绝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形式主义。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市绿化建设能为老百姓带来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张建国对人民网表示,生态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会让社会公众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只是徒有其名,损害了地方发展的形象。

张建国表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了“面子工程”另辟蹊径,与公众追求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驰,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背道而驰。

“城市绿化中‘形式主义’往往缺乏科学指引,比如有的地方种植的乔灌草等植物难以适应当地生态条件,有的地方只重视前期种植,后期不能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有的地方引入一些新奇的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北京大学生态学博士、助理研究员马志远对人民网表示,这些情况在形式上都是进行城市绿化,但在效果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反而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形式主义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影响。相关卫生领域专家表示:“近年来,部分城市仍在不加选择地种植杨树、柳树、柏树等植物,此类植物根系发达,易成活、生长快,可以满足城市绿化需求。但这类树种容易产生大量花粉和飞絮,诱发部分居民过敏,出现人体健康风险。”

“生态形式主义”之风当刹

2021年,生态环境部制定并印发《关于坚决防止生态保护修复中形式主义行为的通知》,指出要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监督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同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科学绿化的工作原则,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坚持规划引领、顶层谋划,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坚持节约优先、量力而行,统筹考虑生态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数量和质量并重,节俭务实开展国土绿化。

“绿化应该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应该由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做项目设计和环境评价。”张建国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科学设置短期目标,合理衔接长期生态战略。

张建国补充,城市绿化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地规划不同类型的绿地建设。倡导生态优先、以人为本,鼓励适合本地地情的苗圃种植,以打造绿色、便捷的城市生态圈为重点,让绿化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实现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

系列报道

之一:“古”韵里“树”写风景 留住美丽中国记忆

之二:推窗见绿出门即景 口袋公园扮靓城市微空间

  • 相关阅读
  • 三秦弄潮向“新”“绿”

    新华社西安9月13日电(记者郑昕 王聿昊 张晨俊)九月的三秦大地,草木葱茏的陕南还骄阳似火,黄土高原的陕北已是秋风送爽。从汉江之滨到渭河两岸,从中试车间的沉静到装配工厂的轰鸣,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涌现...

    时间:09-14
  • 武汉:极目江城万象新

    新华社武汉9月13日电(记者惠小勇 李鹏翔 梁建强 熊琦) 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通达八方的地理优势、开放包容的人文品格,让“货到汉口活”成为醒目标识。 这是一座奋进拓新的城市。研制...

    时间:09-14
  • 五组数据看“中国饭碗”之稳

      今年,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复播的5万多亩玉米长势空前。图为8月30日,村民驾驶玉米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收获玉米。   张秀峰摄(人民图片)   9月6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双龙乡龟池村,村民正充...

    时间:09-14
  • 我国眼镜成镜产量近4.6亿副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韩鑫)记者从在京举办的第三十四届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眼镜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81家,眼镜成镜产量4.59亿副,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228.13亿元,同比增长...

    时间:09-14
  • 云南下达超17亿元助中小企业发展

      本报昆明9月13日电 (记者叶传增)记者从云南省财政厅获悉:今年截至8月,云南已下达省级资金17.62亿元,支持工业、服务业、金融、科技、农业等领域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立足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围...

    时间:09-14
  • 重庆合川区推动火锅食材全产业链发展

      本报重庆9月13日电 (姜峰、杨博涵)走进重庆合川区的火锅食材产业园,一家企业的辣椒生产数字化车间里,一个巨大的不锈钢罐正在炒制辣椒油,罐内的湿度、压力、辣度等都由电脑控制。企业负责人郑传波介绍,公司...

    时间:09-14
  • 山西吕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近年来,山西吕梁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推进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时间:09-14
  • 华南地区建造首艘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交付

      本报广州9月13日电 (记者李刚)华南地区建造的7000车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埃姆登”号近日在广东广州龙穴岛签字交船,这是华南地区建造的首艘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

    时间:09-14
  • 最长高速公路隧道连接天山南北(经济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线)

      天山山脉哈希勒根达坂海拔3000多米,常年积雪。  本报记者 吕 莉摄   地处天山山脉深处的新疆乌尉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一山横亘界南北。在新疆,天山山脉东西绵延...

    时间:09-14
  •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10月1日施行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杜海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修订后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23年第4号),将于202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包括总则、...

    时间:09-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