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农”墨重彩绘就三秦好“丰”景

2023-09-13 09:00:00

来源:科技日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本报记者 马爱平 郑 莉 付丽丽 何沛苁

三秦大地,沃野千里。秦巴山区,峻岭逶迤。

9月8日,科技日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商洛市山阳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走进海鲜菇出菇车间,便看到一簇簇海鲜菇排列得整整齐齐,从菌袋里“冒出来”,洁白如玉、鲜嫩肥厚,甚是喜人。在另一车间,工人们正在娴熟地采摘、分拣、包装食用菌。

行走在三秦大地的村村落落,乡间小路平坦干净,生态果园苍翠葱郁,高标准农田整齐有序……阡陌沃野,处处彰显生机。

当前,陕西上下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陕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种下兴产富农的“金蛋蛋”

冬枣,是渭南大荔果农的“幸福果”。

9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正是远近闻名的万亩冬枣示范园。咬一口素有“小苹果”之称的大荔冬枣,嘎嘣脆、清爽甜。

“我们的冬枣使用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及枣园精准施肥系统,能让冬枣上市时间从10月中旬提早到5月中下旬。冬枣变‘夏枣’,涨了身价,富了一方百姓。”大荔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雷孟师告诉记者。

小冬枣登上大舞台!如今,陕西正在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秦蜜、秦脆、北海道、瑞阳……9月10日,记者走进“苹果之乡”延安洛川,在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种植基地,香甜可口的苹果挂满枝头,触手可及,丰富多样的苹果品种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在陕西南北,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分量的产业。渭北陕北苹果产业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秦岭南北狝猴桃产业带,面积、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有陕南食用菌、陕北小杂粮、秦巴富硒农产品、富平柿饼等优势特色产业50余个……

“我们坚持特色定位,做大‘土特产’文章,整合资源打造苹果、蔬菜、茶叶、畜禽肉类、中药材5个千亿级和乳制品、食用菌、狝猴桃3个300亿—500亿级产业链,实现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文介绍。

有机稻田与“国宝”朱鹮共生

重峦叠嶂,苍翠欲滴。稻田与朱鹮共生,“诗与远方”触手可及。这里,正是47只“国宝”朱鹮的栖息地。

9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六组的草池湾田园综合体,看到孩子们徜徉在田间学堂研学。稻田里一株株稻穗弯着腰,一派丰收景象。

“欢迎大家!我们这里生态好、环境美,吸引了47只朱鹮安家落户。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安康农科院的技术指导下,我们种的有机大米也卖出了好价钱。”丝银坝村村民吴传琴面对记者的镜头,略显羞涩。

乡村振兴,三秦大地应声而动,农村改革在“活”字上下功夫,激荡起澎湃动能。

“这是我们袁家村的明星店——粉汤羊血,收益最好的一年营业额达800万元。”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介绍。

9月10日,走进袁家村,记者看到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风味小吃,细腻滑嫩的豆腐脑、刚出锅的辣子夹馍、爽口酸辣的“一口香”……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大快朵颐。

袁家村,曾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空心村”、贫困村。十几年来,袁家村以“村两委会”班子为核心,带领大家发展乡村旅游。如今,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遐迩闻名的“网红地”。

“近年来,陕西省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面实施集体经济‘清零消薄’行动。2022年全省‘空壳村’全面清零,‘薄弱村’占比下降至25.5%,31.2%的村实现分红,分红总额达到12.01亿元。”陈文说。

金秋九月,陕北苹果熟了,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眉县狝猴桃丰收了,圆墩墩的果实缀满枝头……一组组生机无限的新图景在乡间田野生动绘就,一幅幅三秦大地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富强振兴的最美画卷尽展眼前。

  • 相关阅读
  • 三秦弄潮向“新”“绿”

    新华社西安9月13日电(记者郑昕 王聿昊 张晨俊)九月的三秦大地,草木葱茏的陕南还骄阳似火,黄土高原的陕北已是秋风送爽。从汉江之滨到渭河两岸,从中试车间的沉静到装配工厂的轰鸣,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断涌现...

    时间:09-14
  • 武汉:极目江城万象新

    新华社武汉9月13日电(记者惠小勇 李鹏翔 梁建强 熊琦) 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通达八方的地理优势、开放包容的人文品格,让“货到汉口活”成为醒目标识。 这是一座奋进拓新的城市。研制...

    时间:09-14
  • 五组数据看“中国饭碗”之稳

      今年,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复播的5万多亩玉米长势空前。图为8月30日,村民驾驶玉米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收获玉米。   张秀峰摄(人民图片)   9月6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双龙乡龟池村,村民正充...

    时间:09-14
  • 我国眼镜成镜产量近4.6亿副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韩鑫)记者从在京举办的第三十四届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眼镜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81家,眼镜成镜产量4.59亿副,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228.13亿元,同比增长...

    时间:09-14
  • 云南下达超17亿元助中小企业发展

      本报昆明9月13日电 (记者叶传增)记者从云南省财政厅获悉:今年截至8月,云南已下达省级资金17.62亿元,支持工业、服务业、金融、科技、农业等领域中小企业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立足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围...

    时间:09-14
  • 重庆合川区推动火锅食材全产业链发展

      本报重庆9月13日电 (姜峰、杨博涵)走进重庆合川区的火锅食材产业园,一家企业的辣椒生产数字化车间里,一个巨大的不锈钢罐正在炒制辣椒油,罐内的湿度、压力、辣度等都由电脑控制。企业负责人郑传波介绍,公司...

    时间:09-14
  • 山西吕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近年来,山西吕梁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推进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时间:09-14
  • 华南地区建造首艘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交付

      本报广州9月13日电 (记者李刚)华南地区建造的7000车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埃姆登”号近日在广东广州龙穴岛签字交船,这是华南地区建造的首艘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该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

    时间:09-14
  • 最长高速公路隧道连接天山南北(经济新方位·重大工程一线)

      天山山脉哈希勒根达坂海拔3000多米,常年积雪。  本报记者 吕 莉摄   地处天山山脉深处的新疆乌尉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 鹏摄  一山横亘界南北。在新疆,天山山脉东西绵延...

    时间:09-14
  •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10月1日施行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杜海涛)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修订后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23年第4号),将于202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包括总则、...

    时间:09-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