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当年改良增产六成 中国农大新疆盐碱地治理效果显著

2023-09-25 09:00:00

来源:人民网

金风送爽,我国盐碱地改良又迎来好消息:现场测产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团队今年在新疆和田地区开展的盐碱地改良示范田试验再创价绩——改良52天后,青储玉米每亩增产超过六成。

农村农业部耕保中心副主任李荣(左一)等专家现场测量青贮玉米参数。记者 赵永新摄

“在玉米品种、施肥量、用水量、管理方式都相同的情况下,改良组仅在滴灌时添加了胡树文团队研发的盐碱土改良剂,青贮玉米当年就实现了60%以上的增产,改良效果令人振奋。”测产专家组组长、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副主任李荣表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投入少、见效快、增产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推广,还能为自然条件、灌溉条件相近的中亚、中东、北非等地提供盐碱地改良的‘中国方案’。”

新疆是我国盐碱地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数据显示,新疆各种类型的盐渍化土壤总面积达到1336.1万公顷,占中国总盐渍化土壤面积的36.8%。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仅50~2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1500~3000毫米),新疆的土地盐碱化治理难度很大,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障碍。

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胡树文团队探索出科学高效的“重塑土壤团粒结构高效脱盐”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累计将10万多亩重度盐碱荒地垦造成良田,并改良了190多万亩盐碱化中低产田,年新增粮食产4亿斤以上。2020年,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为组长的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胡树文团队破解了盐碱地改良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当年修复、当年高产、多年稳产”,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今年7月上旬,胡树文研究团队奔赴新疆进行实地考察。经过调研,研究团队选择了和田地区于田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五团的中轻度盐碱化耕地,进行改良示范田试验。

据介绍,胡树文团队选用青贮玉米作为实验作物。该品种的夏季生长周期约为90天,7月9日开始播种。从播种至收获,全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措施。试验设定了改良组和对照组,两组的玉米品种、施肥量、灌溉方式、管理措施全部相同;不同之处,是改良组在进行滴灌时添加了胡树文团队自主开发的新型水溶性土壤改良剂。

“从7月31日到9月18日,改良组共使用了5次土壤改良剂,每次间隔时间平均10天,每亩地使用的改良剂加起来为5公斤。”团队成员、研究生吴则蒽介绍说,8月6日检查时,改良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玉米长势差异已很明显;到了8月14日,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改良组的玉米比对照组的又高又壮。

“9月1日,改良组玉米就进入大规模抽雄阶段,较对照组提前了近10天。”团队的另一名成员、研究生邹力告诉记者,“换句话说,改良组的玉米比对照组的增加了近10天的生长期。”

玉米改良40天后对比(左边为改良组,右边为对照组)。胡树文团队供图

9月20日,由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副主任李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研究员马跃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综合整治中心高级工程师苗志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葛军、新疆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磐等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改良组的盐碱地青贮玉米每亩产量达到3292.38公斤,相对于对照组的2056.86公斤/亩,增产60.11%;改良组的青贮玉米穗重为1172.34公斤/亩,对照组的青贮玉米穗重为737.1公斤/亩,增产59.02%;改良组的青贮玉米穗长为29.72cm/个,对照组的青贮玉米穗长为25.2cm/个,增加14.88%。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测产组的专家们对胡树文团队的盐碱地改良示范试验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测产结果显示,胡树文团队又打了一场大胜仗,盐碱地治理的成果可以说是突破性的。”长期跟踪胡树文团队盐碱地治理的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李荣主任说,“盐碱地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尤其在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内陆地区。新疆的盐碱地改良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具有典型意义,希望胡教授团队再接再厉、开创盐碱地治理的‘新疆模式’。”

“我们今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州农二师三十三团也开展了通过滴灌新型水溶性土壤改良剂的试验示范,玉米增产效果也非常显著。通过近几年的示范试验,我们对新疆的盐碱地改良充满信心。”胡树文表示,“团队将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在明年改良时把节水、节肥和改良剂使用通盘考虑,这样治理效果会更好。同时,我们将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际相关科研机构、农业组织进行广泛合作,把这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 相关阅读
  • 14大挑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这些领域待突破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赵竹青)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5日在北京、香港同步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2023)”,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

    时间:09-26
  • 航空嘉年华精彩亮相 第三届925大兴机场节正式开幕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乔雪峰)“天津非遗面食,新疆策勒大枣,卡塔尔主题小熊……”这些带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文化元素的产品近期纷纷汇聚在大兴机场;琳琅满目的展台前,旅客们捧着一个个小礼物露出笑容;大...

    时间:09-26
  • 携手合作助力全球发展 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在京开幕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乔雪峰)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 9月25日,全球可持续交通...

    时间:09-26
  • 下好“一子落满盘活”产业棋 侨企助力南瓜蛋变成致富“金蛋蛋”

    金秋时节,满眼金黄。走进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蜜本南瓜种植基地,纵横交错的藤蔓下,一个个南瓜圆润饱满、肉厚结实、色泽诱人。 “今年有了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今年的南瓜产量增加了1000多斤,品质也有了很大的...

    时间:09-26
  • 专家热议钢铁业标准化发展: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助力质量强国建设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杜燕飞)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日前,在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3(第五届)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上,与会专...

    时间:09-26
  • 专家热议新型电力系统:以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行实现电力供需协同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杜燕飞)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如何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日前,在2023中国电力规划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要挖掘源网荷储各侧...

    时间:09-26
  • “解锁”新玩法 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碧水映蓝天,宜居宜业的江城正焕发新的活力。近年来,武汉市通过实施全域整治、连片打造,形成黄陂木兰大道、新洲桂花大道、蔡甸嵩阳大道、江夏鲁湖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示范带。“2023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人民日报社...

    时间:09-26
  • “宁波制造”多元化保障亚运赛事

    原标题:“宁波制造”多元化保障亚运赛事  篮球的撞击声、球鞋与地板的摩擦声、运动员的呐喊声……球场传来的阵阵声音环绕耳边,是现场观看篮球比赛的一大乐趣。9月26日至10月6日,第19届杭州亚运会篮球项目赛事在...

    时间:09-26
  • 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完成主塔承台

    原标题: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完成主塔承台  25日上午,记者从中国铁建获悉,国内最大跨度跨海桥梁——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特大桥完成主塔承台,标志着大桥正式进入地上主塔承台施工阶段。   双...

    时间:09-26
  • 国内容积最大的50英尺集装箱正式投用

    原标题:国内容积最大的  50英尺集装箱正式投用 9月25日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获悉,近日铁路部门正式开行50英尺集装箱铁路多式联运快车。快车从广州国际港站、上海闵行站、长沙北站...

    时间:09-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