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利用气候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3-09-27 22:03: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利用气候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

  图为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尕海湖的景色(7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摄

  潘志华 受访者供图

  气象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人们对气候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有了较好把握;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技术手段。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需要高度关注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关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气候变化已经与经济增速放缓、地缘政治干扰等因素共同成为全球发展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9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一带一路”气候报告:2023》。该报告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一带一路”区域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有所提升,生态环境总体可能呈恶化趋势,对沿线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带来新的压力。与此同时,气象经济、气象科技等方兴未艾,给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可能性。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该怎样认识气候、适应气候、利用气候、保护气候,才能使气候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全国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成员、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潘志华教授,探讨气候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认识气候:是环境还是资源

  记者:当前气候相关话题讨论热度很高,应怎样理解气候?天气、气象、气候之间是什么关系?

  潘志华:从内涵上讲,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态,主要包括光照、温度、降水、风速等。气候与天气不同,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一定稳定性;气候与气象也不同,气象是大气当中风、雨、云、雪、雷、电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总称。平常人们只关注天气,当天气发生波动或有灾害发生时人们才关注气候。事实上,气候非常重要,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环境条件,当气候环境条件被人们所利用时就成为资源。

  记者: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利用气候资源谋求发展的?

  潘志华:人类社会发展还很落后时,只能依附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水土而居。后来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种植植物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利用气候资源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人类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已能够较好地利用气候资源,使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太阳能、风能技术快速发展。但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过度利用气候资源的现象,要高度关注这有可能引起的环境生态问题。

  适应气候:是助力还是阻力

  记者:全球变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除温室气体排放外,还应关注哪些影响因素?

  潘志华: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显著。与1850—1900年相比,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升高了1.09摄氏度。中国气候变化形势更为严峻。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61—2020年,每10年平均温度升高0.26摄氏度。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等。除温室气体排放外,还应从多角度关注气候变暖的原因,如水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水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的主要调节器。土地利用等人为活动会改变土壤、大气湿度,进而导致地表温度发生变化,引起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不断加强,水平衡不断被打破,水循环不断加剧,引起天气、气候极端事件趋多趋强。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2023年华北暴雨洪涝等,都跟人类活动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记者:这些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意味着什么?

  潘志华:气候变化意味着环境条件、资源条件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降水、温度资源时空分布格局改变会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布局,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气候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会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也会加大某些疾病的流行性。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在时空上不断延伸,形成复杂的气候变化影响链,由自然生产系统影响至经济生产系统乃至社会运转系统。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高温、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常常对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有时会冲击粮食和经济安全。

  记者:前面您提到不利影响,气候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吗?

  潘志华:一方面,气候资源禀赋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支撑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自然状态下,气候资源分布与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如南北方热量差异会影响人们的劳动时间,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状况。但利用电能等资源弥补热量资源不足时,就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气候资源要转变为经济价值,还取决于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禀赋与利用程度,仍然是当前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气候资源利用不足会造成资源浪费,利用过度会造成生态退化,需要协调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气候变化,人们如果能够避害趋利,就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利用气候:书写发展绿色答卷

  记者:可不可以举例说明气候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潘志华:我们研究团队从1993年起就在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进行科研工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设法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与利用效率,以提高作物产量。武川县地处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随着打井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作物产量大幅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该地区出现水资源减少、温度升高、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开发利用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禀赋,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制约一个地区发展的常常是该地区最短缺的气候资源要素;二是过度利用短缺气候资源会导致生态退化等问题,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因种植引起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度利用水资源;三是气候资源利用具有外部性特征,当利用气候资源造成的影响为外部不经济时,会产生负面影响。

  记者:这些利用气候资源、改造生存环境的活动会对气候资源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潘志华:气候作为基本的自然资源,它的内涵与价值随着人们的需要和开发利用水平而变化。人口增加、生产发展在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对气候环境与气候资源产生影响。如开荒种田、乱砍滥伐会严重改变地表反射率、破坏水热平衡;人工灌溉会降低白昼温度、提高夜间温度,并提高空气湿度;大规模的人类生产活动会加速河湖萎缩。以上活动将会干预水分循环,进而导致局地与区域气候发生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规模城市化一方面极大增加了城市的天气气候灾害发生风险,尤其是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

  记者: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认为,中国已成为气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之一。作为气象服务专家,您认为应怎样利用气候资源推进高质量发展?

  潘志华: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气候资源已成为全球共有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气象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方面,人们对气候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有了较好把握;另一方面,人们掌握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技术手段。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时,需要高度关注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发展低碳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要关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我们要树立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气候环境。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现阶段您的研究方向?

  潘志华: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我主要关注北方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变化会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地区农业生产也可能对气候产生反馈。一个地区的粮食产量有上限,处理好该地区粮食、水、气候三者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北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涵养得好,有利于生态好转,水资源涵养水平与粮食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因此要研究如何让农业产量适度。我希望通过研究,提出有效促进半干旱地区水、气候、农业之间和谐关系形成的模式。

  此外,我也关注其他问题,如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与适应等。

  保护气候:推动可持续发展

  记者:我们还想请您谈谈气候安全问题。

  潘志华:气候安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安全。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当前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的生态体系中,有60%已严重恶化,不能持续利用。环境恶化意味着存在潜在的气候变化风险,这些风险将对人类福利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当前,气候变化已经从科学问题扩展为社会、经济问题等,如气候变暖影响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极端天气影响人民身心健康、气象灾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经济安全、海平面上升影响国土安全等。

  记者:应该怎样维护气候安全?

  潘志华:气候建设与生态建设相辅相成。生态好,气候就好,建设好生态是维护气候安全的根本需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表现是气候友好,友好气候建设应该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维护气候环境,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社会公众能作哪些贡献?

  潘志华:具体到个人层面,我认为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二要合理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有序开展生产活动;三要科学保护,进一步增强短缺气候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避免生态恶化。

  • 相关阅读
  • 加强分工协作高效协同 业界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夏晓伦)“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同时,新能源产业是全球化产业,更加需要加强国际分工协作和高效协同。”在近日召开的2023中欧...

    时间:09-30
  • 中秋国庆假期首日铁路迎来客流最高峰 预计发送旅客超2000万人次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乔雪峰)9月29日正值中秋佳节,又是国庆黄金周假期第一天,全国铁路迎来中秋国庆黄金周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2020万人次,开行旅客列车12508列,其中增开旅客列车1841列。 数据显示...

    时间:09-29
  • 装运35吨宽体集装箱铁海快线货物列车成功开行 为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注入新动力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乔雪峰)2023年9月29日,装运35吨宽体集装箱从呼和浩特沙良站始发的23666次、从南宁南站始发的34123次铁路班列,分别抵达天津新港站、钦州港东站,随即搭乘中谷杭州号、重庆号集装箱班轮...

    时间:09-29
  • “世界科技安全与中国对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夏晓伦)“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推动国际格局调整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把握机遇就能脱颖而出,反之则可能落后,中国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为推进中华民族伟...

    时间:09-29
  • “双节”假期文旅市场热度上扬 多地培育消费新场景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记者许维娜)今年中秋、国庆的巧遇,形成了8天的“超级黄金周”。从各平台火爆的预订数据来看,在探亲游、出境游、亚运游等多重需求交织下,假期文旅市场热度一路上扬,大众出游高峰期即将到...

    时间:09-29
  • 智造未来 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发展“加速度”

    9月的江城,科创势正劲,从制造到“智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迸发新动能。在焊装车间,100%自动化的焊接工序无需人工干预;在总装车间,柔性生产线能实现上千种选配方案的车型共线混流生产。大到整车设计生产,小到生...

    时间:09-29
  • 共享商机 共谋发展

    原标题:共享商机 共谋发展第134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4日在广东广州举办。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本届广交会与上届比,呈现出很多新变化、新亮点。”商...

    时间:09-29
  • 新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颁布

      本报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李婕)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新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这对健全完善由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

    时间:09-29
  • 将生态文明理念带到世界更多地方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国持续通过其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支持全球能源转型。中国将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议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当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时刻。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时间:09-29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