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稳、快、保、进” 四字勾勒财政政策最亮点

2023-12-20 09:13:00

来源:证券日报

原标题:“稳、快、保、进” 四字勾勒财政政策最亮点

回顾即将过去的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靠前发力,不断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增发万亿元特别国债、减税降费持续为经营主体纾困减负、专项债券快发快用稳定全年基建投资增速……各项政策举措产生实际的纾困和提振效果,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用“稳、快、保、进”四个关键字概括2023年财政政策最亮点。他表示,突出“稳”,是为活跃市场、稳定经济筑基;突出“快”,是为提质增效、安全运转助力;突出“保”,是为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兜底;突出“进”,是以进促改、以进促稳,支持创新。

以“进”促“稳”增发万亿元特别国债 预留财政政策施展空间

今年,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按此测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3.16万亿元增加到4.16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国债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为具有公益性的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和重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进而促进投资、稳定经济增长。

“增发万亿元国债,标志着我国政府债务结构将会做出重大调整。”张依群认为,这标志着由过去以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为主向适度扩大中央政府国债转变,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优化我国政府债务结构,降低地方财政运行风险,为后续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留必要空间。

“这为确保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如期实现和明年经济‘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谓既利当下又利长远。”张依群说。

“快发快用”专项债券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专项债券快发快用有助于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发挥“稳投资、补短板、惠民生”的积极作用。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各地在批准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内,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35192亿元,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林水利等重点领域建设。

从投向来看,专项债券有力支持各地重大项目建设。今年9月份,新增专项债券资金投向基建领域占比较高,8月份基建相关财政支出增速亦显著加快。这些因素对基建投资形成支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2.9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2.0%,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1.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

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罗啼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4年专项债券资金可能更多投向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在提升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灵活性的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保”民生促发展作用凸显 减税降费求量更求质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例如,将涉及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到期税费优惠政策统一延续到2027年底;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等。

张依群认为,今年我国减税降费政策一方面更加注重税费优惠政策延续,将多项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延续,让市场明显感受到政府减税降费的力度和支持市场主体恢复发展的决心信心;另一方面,政策更加注重结构性减税,将减税的侧重点放在支持科技研发、鼓励创新、扩大投资、稳定就业等方面,让税费优惠政策更能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6607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是税费优惠政策的主要受益对象,金额占比近75%。同时,前三季度,全国共40.3万户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效增强了企业研发投入的底气。

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不打折扣,无数企业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税务部门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企业进行政策辅导,对政策的主要变化、会计核算与管理、研发费用归集及辅助账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并倾听意见建议、解决疑难困惑,用专业的税收知识和精准的政策解答,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快步前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门税务负责人张倩说,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15.99亿元。

“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保定市北方特种气体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敏表示,公司2023年1月份至6月份发生研发支出120.59万元,保定市莲池区税务局税务干部及时到企业宣传优惠政策,使企业在2023年第二季度所得税申报时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第二季度就享受了企业所得税减免41.14万元。

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财政政策提出明确要求,包括“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等。

宋向清表示,预期财政政策仍将保持2023年的主基调,追求积极稳健、强调惠企惠民,有望继续大力度挖掘国债、专项债券等财政工具潜力,进一步加大力度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解决产业发展配套扶持资金紧张等实际问题。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张依群认为,明年,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撬动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将会得到更好落实和有力推进。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灵活适度,在保持财政赤字率相对稳定、新增债务规模总量平衡、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不减的基础上,根据经济恢复态势适时适度微调,保持经济合理运行。预计将继续加大支持全社会技术研发投入,大力培育自主创新的高端技术链、产业链。

  • 相关阅读
  • 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原标题: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粮食安全关乎全球稳定、人类福祉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战略。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各国以及各利益攸关方致力于解决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包括消除不健康食品、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健...

    时间:12-23
  • 增发国债首批预算下达

    原标题:增发国债首批预算下达 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根据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确定的第一批项目清单,财政部日前已下达第一批国债资金预算2379亿元,聚焦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高标准农田等领...

    时间:12-23
  • 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原标题: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要求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

    时间:12-23
  • 产业观察:ESG成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答题

    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指标,ESG兼顾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等多维度的价值观念,与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目前ESG理念正在成为一种国际共识。 在业内看来,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E...

    时间:12-22
  • 强化绿色治理 推动构建快递包装全链条治理新格局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许维娜)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屡创新高。特别是自今年3月起,快递业单月业务量均超百亿件,其中,二季度、三季度业务量同比增速均保持两位数。不过,不少快递仍有过度包装之嫌,对环...

    时间:12-22
  • 数字人民币App“上新”功能 用户变更手机号更便捷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黄盛) 据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消息,数字人民币App于近期“上新”,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便捷的修改手机号、挂失解挂、重置密码的方式。用户在数字人民币App上,只需要“一键操...

    时间:12-22
  • 证监会公示第二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备案名单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黄盛)证监会日前公示了第二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方案备案名单,包括河北股权交易所、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湖南股权交易所等8家区域性股权市场。 据了解,2022年11月18日,证监会办公厅、工...

    时间:12-22
  • 持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助力我国铁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乔雪峰)近年来,我国铁路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工程建造技术持续突破,装备制造技术全面提升,运输运维技术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总体技术水平进入...

    时间:12-22
  • 报告:人工智能对职场产生深远影响 新经济行业受关注度高

    人民网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乔雪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普及,这些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尤其是AI大模型技术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正影响着职场人的态...

    时间:12-22
  • 中国人的体质,最适合喝中低度酒

      人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们也迎来了“健康饮酒”的觉醒年代。“喝好一点、健康一点”,是我们与身体的和解。  中国自古是爱酒的国度。抛开“价格、保值”等不谈,...

    时间:12-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