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

2024-05-21 06:28:00

来源:人民日报

  近段时间,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等论调。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是“过剩产能”吗?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舆论关切,新华社20日推出第五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权威部门官员、专家同台共话,并连线多位海外业内人士,多维度透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吗?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加速增长。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

  不少国际人士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点赞,但美国却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鼓噪散播“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的论调。

  “产能过剩是指行业总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市场的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接受“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产能,应该从供求关系、全球市场、未来发展三个角度来综合观察。

  从供求关系看,适当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

  从全球市场看,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把各国出口优势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实质上是否定了比较优势的客观性、国际分工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性。

  从未来发展看,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绿色转型,对于技术先进的绿色产能需求仍然较大。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因应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的官员和专家认为,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

  “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多等同于‘产能过剩’,既有悖常理与常识,与客观事实也是严重不符的。”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说,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是各国基于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另一方面,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要从全球来看,不能只看一国。

  丁维顺列举了一组数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世界大量出口一些产品,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有近80%、约50%用于出口,波音、空客生产的大量客机也是用于出口。就中国而言,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约12.7%。

  瑞士主流媒体《新苏黎世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说,“什么是产能过剩?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

  中英商务业务发展资深顾问、英国商会前首席中国事务顾问吴克刚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国家之间的产能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竞争力的地域性差异,将这种产能发展不平衡称为“产能过剩”是一种误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指出:“当一个国家某一类产品的产能大于国内需求,可以通过出口去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反之,也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何海林认为,有海外舆论通过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断定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有失偏颇。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产能过剩”并没有统一公认的判断标准或测算方法。衡量“产能过剩”,不能简单地看产能利用率,应考虑行业的特性、市场的周期、产品的价格、企业的效益、发展的潜力等多种因素,以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做系统性的综合研判。

  专家们表示,从全球市场来看供需关系,中国新能源产能不仅没有过剩,反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说,从国内看,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35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仅为2041万辆和1552万辆,占比仍然较低。

  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

  日本汽车问题专家、瑞穗银行商务解决方案部主任研究员汤进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追求绿色低碳是全世界的共识和潮流、电动汽车在全球的发展方兴未艾,“并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

  中国新能源产品竞争力是靠补贴吗?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20.1%,与光伏相关的多晶硅、单晶硅等产量增长50%以上,新能源产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

  但与此同时,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宣称中国新能源产品畅销依靠的是国内补贴,并渲染“中国产品出口威胁他国产业发展”的论调。

  中国新能源产品优势是靠补贴吗?竞争力从何而来?

  国内外受访业内人士认为,超前的产业布局、持续积累的技术品牌优势、完备的产业体系等,才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成长的根本原因。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率先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接续制定面向2020年和2035年的产业发展规划,一系列举措让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霍福鹏说,在这一过程中,依靠庞大的工业体系,中国快速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部件配套、材料供应等完备的产业链。目前,仅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全球市场份额就超过60%。

  超大规模市场激发了创新活力。从国产大算力芯片到驱动电机、轻量化材料,凭借产业各方持续的研发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领先的技术优势。

  以电池这个关键部件为例,从液态锂电池到半固态锂电池,从充电一次续航1000公里的麒麟电池,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的800伏高压碳化硅平台,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中国企业长期创新发展和艰苦打拼的结果,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丁维顺说。

  凭借多年培育形成的比较优势,中国新能源产品广受海外市场青睐。通过提供优质产品、促进需求升级、加快技术迭代,中国优质产能也在不断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持续为构建稳定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中国的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降低了全球清洁能源使用成本。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位于泰国春武里府的上汽正大有限公司泰国工厂,上汽MG品牌在泰国的首款纯电动车在这里完成生产,走向市场。上汽正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峰说,企业在这里成立了东南亚地区研发和制造中心,今年准备生产12000辆电动汽车。

  在泰国电动车协会副会长素罗·桑尼看来,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泰国设立工厂,组建合资企业,一方面带来了竞争,让泰国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先进技术,促进了就业,助力当地电动车产业链的完善。

  在开放中创新合作,中国技术、中国供应链,正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软件官欧孟宇告诉记者,奔驰辅助驾驶功能中的自动泊车和后座信息娱乐系统均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成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2023年在其全球产能中占比过半……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良性竞争、促进产业迭代和成本降低,改善整个行业发展形势。”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监事会主席、大众汽车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说。

  炒作“产能过剩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不久前举行的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热闹非凡,278个新能源车型竞相亮相,零部件展区3天就吸引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9万人次观众参观,海外观众占比37.6%。

  一边是全球消费者对中国绿色技术兴趣盎然,一边是美国不断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冲击全球市场,甚至宣布将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等产品加征关税,真相究竟如何?

  从历史角度看,美国针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抹黑话术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专家指出,美国反复弹唱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老调,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中国冲击论”“中国威胁论”,是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安全化、意识形态化的又一翻版。

  “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是一个明显的双标行为。”曲凤杰分析,美国此番“老调重弹”是针对中国的新叙事陷阱,一方面意在把中国锁定在产业链低端,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找借口。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指出,美国担心在国际贸易中自己越来越多的产品无法保持价值链高端地位。这正道出了美方的意图——遏制打压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

  相似的一幕也曾经在日本上演。

  日本经济学家田代秀敏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曾以“生产过剩”为由打压日本纤维产业。随着日本汽车、半导体等产业崛起,影响到美国的利益,相关企业也受到美国遏制,导致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受阻。“现在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和当时日本的遭遇如出一辙。”

  正如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近日发表的文章所说,这不过是基于地缘政治理由的经济保护主义。

  一边高举绿色发展大旗,一边又挥舞保护主义大棒。美国罔顾事实、包藏祸心,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对全球经济、全球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

  2022年8月,美国颁布的《通胀削减法案》明确提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补贴政策,并规定美国消费者购买的电动汽车若含有“受关注外国实体”生产的电池组件,就不能享受7500美元的清洁能源汽车税收抵免。

  丁维顺指出,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歧视性和排他性,违反了世贸组织基本原则,也违背了自由贸易理念,本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多次证明,各国之间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才能打通血脉、焕发生机。”丁维顺说,反过来讲,以邻为壑、孤立封闭会影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霍福鹏认为,推行这种措施不仅不利于自身内部产业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严重打乱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也给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绿色转型带来新的障碍。“搞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是没有赢家的。”

  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着海量的需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机遇。

  何海林建议,各国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标准的统一,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营造公平竞争和贸易的国际环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开放合作中共同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

  “全球范围内新能源产能不是过剩,而是短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贡献;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要封闭设限,而要开放合作,才能行稳致远。”丁维顺的话,道出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官员和专家以及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韩洁、欧阳为、张辛欣、谢希瑶、严赋憬、陈炜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1日 01 版)

  • 相关阅读
  • 无需领券、下单立减 京东上线“西安以旧换新”专场活动至高立减20%

      为推动西安地区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地、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京东于5月20日晚8点上线家电家居以旧换新补贴活动专场。西安消费者在京东购买指定家电商品,即可享西安市政府联合京东提供的“以旧换新双重补贴”,空调...

    时间:05-22
  • 端午节品味肆拾玖坊酱香白酒,传承华夏酒文化

      华夏大地的传统佳节,粽子飘香,龙舟竞渡,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一杯好酒更是能增添不少节日的喜悦。肆拾玖坊,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酱香白酒品牌,其独特的魅力在这个端午节里更是被无限...

    时间:05-22
  • 财经观察:“鲜花经济”背后,产业生态链悄然“绽放”

    近期,母亲节、“5.20”等表达爱意的日子接连到来,一枝又一枝盛放的鲜花,从田间地头悄然走进千家万户。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数据显示,进入5月份销售高峰期,单日最高供货量850万枝,日均供货量687万...

    时间:05-22
  • 人保寿险咸阳市分公司召开党建工作专项会议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冯朝)为督促指导基层党支部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落实《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行动方案》及总、省、市公司年度党建重点工作安排,深化T字型和穿透式管理要求,不断提升基...

    时间:05-22
  • 业界: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乔雪峰)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和算力呈增长势头,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而充分释放数据价值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之一。 “从生产要素的高度来释放数据的价...

    时间:05-22
  • 业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探索城市新发展模式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乔雪峰)风景园林行业在推动城乡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在第二...

    时间:05-22
  •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带动更多产业升级

    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降低口岸物流费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不久前,重庆推出16条政策措施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当前,这条纵贯我国西部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不断优化升级,逐步成长为发展脉动强劲的经...

    时间:05-2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市场信心总体稳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2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许维娜)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投资项目逐步落地,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

    时间:05-22
  • 文化中国行 | 各地推出旅游“新套装” 撬动文旅消费新场景

    在浙江安吉喝一杯“村咖”、在福建平潭追一场“蓝眼泪”、在江西景德镇探寻千年瓷都的匠心……今年以来,文旅市场一片火热。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4.19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亿,同比增长16.7%。国内...

    时间:05-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