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碳”索新“蓝海” 保险业挖掘绿色经济新路径

2024-05-24 17:00: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连同海洋生物一起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其固碳量远高于森林及草原。在此背景下,蓝碳经济成为海洋产业与“双碳”目标战略的重要结合点。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也被称为海洋碳汇。当前,保险业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推动“蓝碳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落地,为探索区域碳汇经济价值转化进行大胆尝试。

从渤海湾湿地高立的万亩芦苇荡,到辽河入海口的红海滩,辽宁省蕴藏着丰富的蓝碳资源,发展海洋碳汇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积极探索浅海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养殖循环,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形成海洋碳汇,不仅推动了海洋经济发展,还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此前,由于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风险管理手段,当地海洋的固碳潜力还未得到深度有效地挖潜,在实施海水养殖生产过程中提供的蓝色碳汇扩增服务价值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与补偿,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海洋碳汇储量的持续增长。

辽宁省首个落地的“海洋碳汇保险”项目。人民网 焦磊摄

今年4月24日,中华财险辽宁盘锦中心支公司在盘锦成功落地贝类碳汇价值养殖成本综合保险,成为辽宁省首个落地的“海洋碳汇保险”项目。项目为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杂色蛤底播增殖养殖项目”的一万亩海域,提供了1690万元碳汇价值与养殖成本的风险保障。

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总经理金鑫介绍,该项目充分考虑了碳汇价值以及养殖成本,既可以巩固杂色蛤固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还保障了因灾导致养殖生产成本的损失。

目前,盘锦“海洋牧场”的多营养层次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已初具建设成果,多种海洋鱼类藻类等生物种类附着在人工鱼礁表面,为栖息底部的杂色蛤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通过碳汇项目发展渔业生产活动,可利用水生生物的固碳能力实现蓝碳增汇,同时也为我们养殖产业提供了保障。”辽宁浩洋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向宏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滨海生态海洋碳汇价值的应用,助力构建起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金融机构碳汇授信融资的新模式,积极探索“碳排放配额+保险+银行抵押融资”的有效实施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海上“蓝色粮仓”打造强有力的保障。

在辽宁省锦州市,海参是当地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然而,海参养殖业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其生产过程一直面临着风险高、灾损大的挑战。

5月16日,锦州市农业农村局、锦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中华财险锦州中心支公司在锦州共同签署了“保险服务农业农村与海洋渔业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为切实解决锦州市在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三方开展深度合作,并以签署合作协议为先导,加强政企合作,通过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共同推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升渔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助力锦州市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由于海参成本高、价值高,加上受灾后难以定损,海参养殖的相关保险产品开发缓慢,且仅有的保险保障程度也相对偏低。为保障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议签署当天,由中华财险锦州中心支公司承保的“海参气象指数保险”成功落地锦州凌海市,为当地海参龙头企业提供了300万元风险保障。

据了解,该保险项目可通过气象指数分析评估气象条件对海参养殖的影响,为养殖户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项目坚持防赔并重,通过与当地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及科技应用,为养殖户提供“保防救赔”的一体化服务。借助气象数据和科技手段,海参气象指数保险改变传统保险以损失结果为理赔依据的赔付方式,改为以气象数据为理赔依据。同时,中华财险为参保养殖户提供小型气象站,养殖户自身便可以监测养殖区域内的气候变化,做到提前预防、提前布局。

辽宁省保险行业协会会长刘晓先表示,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在海洋碳汇和海产品发展方面都具备十足潜力。通过不断创新研发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行业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全新活力,同时也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减量管理手段。

  • 相关阅读
  • 我国管辖海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

    原标题:我国管辖海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   本报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张蕾)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2023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总体稳中趋好,夏季符合...

    时间:05-26
  • 中欧班列“东通道”实施智能升级改造

    原标题:中欧班列“东通道”  实施智能升级改造科技日报讯 (记者李丽云 朱虹)5月23日,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拉开了今年中欧班列“东通道”扩能改造序幕。中国铁路哈尔滨...

    时间:05-26
  • “院所+公司”让研发与应用无缝衔接

    原标题:“院所+公司”让研发与应用无缝衔接  一项新型面料技术的突破,为福建泉州一品牌企业新增产值12多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石狮市中纺学服装及配饰产业研究院与森宝(福建)纺织...

    时间:05-26
  • 财经观察:多方齐发力 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持续释放

    北京市望京新世界百货华为销售台上“以旧换新”的标签。人民网记者 杨迪摄 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正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商务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商品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需求正在持续释放。...

    时间:05-26
  • 这家企业的国产设备,为珠峰测量新高度|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珠峰高程测量模拟沙盘 8848.86米!2020年,我国首次使用国产测绘仪器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期间采用的装备来自于国内测绘仪器装备的领先企业——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975年和2005年,我国曾先后对珠峰高...

    时间:05-25
  • 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成立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车柯蒙、王天乐)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服饰的演变,是华夏文明最为鲜活生动的载体。 5月25日,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在北京清华大学揭牌。研究中心...

    时间:05-25
  • 传统企业转型发展要做“连续剧”|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手记

    近几天在上海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有一家企业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就是正泰电气。 2003年,响应浙江省委“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战略,上世纪80年代生长于浙江温州、从低压电器起步并发展...

    时间:05-25
  • 业界:推动农特产品上行 让农户在“田头”尝“甜头”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杜燕飞)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亮点和支柱,更是打造具有区域发展的品牌名片、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如何缩短农特产品流通链条,大幅降低成本?小规模、分散化,怎么对接大市场...

    时间:05-25
  • 我国西部地区第二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产发电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杜燕飞)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机组批量化建设稳步推进。5月25日,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完成,我国西部地区第二台“华龙一号”——广西防城港核电站4号机组正式具备商业运行条...

    时间:05-25
  • 财经观察:工业设备更新提速 多地“定制版”方案聚焦数智化转型

    山东提出扎实推进 “工赋山东”“工赋百景”专项行动;吉林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同步“智改数转”;江西提出每年力争推进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陕西推进绿色航空装备产业化能力建设;安徽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助力智能...

    时间:05-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