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这个“中国造”,从长兴基地走向世界各地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2024-05-27 09:17:00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原标题:这个“中国造”,从长兴基地走向世界各地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登上长江口的长兴岛,夏日的海风轻抚,清爽而舒适,从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0号海工码头远眺,数十台五颜六色的钢铁庞然大物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5月25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走进上海振华重工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设备制造基地——长兴基地。这些名为“岸桥”的钢铁庞然大物,全名叫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一种专门用于集装箱码头对集装箱船进行装卸作业的设备。岸桥通过操控长长的前臂,移动、抓取,把集装箱放在特定位置,是集装箱码头必备神器,也被称为“码头印钞机”。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0号海工码头上的岸桥。黄晓慧摄

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每年可生产岸桥200多台,年产值超百亿元。这里生产的岸桥产品连续26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占世界市场份额70%以上。稳重的蓝、可爱的粉、环保的绿……振华重工根据各港口客户的个性需求,赋予各式各样厚重的岸桥以灵动的美,0号海工码头上“中国梦 世界彩”的标语,道出了振华重工的匠心。

“振华重工的产品已经出口到107个国家和地区,在全世界约300座港口和码头都能看到振华重工的标志(zpmc)。”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副总经理徐建中说,振华重工的腾飞,是紧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结果。2023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900万标准箱,连续14年列全球第一,洋山深水港箱量占据总量的“半壁江山”。

“我们承担了洋山港四期码头的设计研发制造和安装调试任务,为我们多年来潜心研发的技术提供了最好的用武之地。因为洋山港四期码头,振华自动化码头的制造水平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带来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洋山港四期码头全部由中国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过去,操作工人坐在50米高空的岸桥控制室,低头弯腰操作集装箱,一干就是4-6个小时,眼睛、腰部损伤严重。一台岸桥需配几十个工人服务,而且大多需要男性壮劳力。如今在自动化码头,无论男女都可以坐在中控室,一名操作人员管几台岸桥,看着电脑屏幕,就可以把庞大的集装箱吊起放下,原本枯燥乏味、要忍受噪音闷热的工作变得轻松。

振华重工让洋山港四期码头、厦门港、青岛港等智能化码头告别传统码头的吵、脏、乱,换成另一番从容景象——轨道吊精准移动,将一个个集装箱放到指定地点,自动导引车不声不响地载着集装箱跑前跑后。振华重工长兴岛的生产基地,也因为近年来智能化升级改造,释放了大量劳动力。

“整个基地的产业工人、管理人员,从最高峰时的4万多人缩减至现在的1万多人。”徐建中介绍,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不断探索,先后试点建设了20个自动化工作站、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等,基本涵盖了主要产品的关键制造流程和工序。其中,长兴分公司的吊耳重磅板机器人工作站是公司首个针对岸桥产品小件的工作站,通过采用具有先进3D图像识别技术的焊接自动化设备,实现构件自动识别、坡口自动寻位、多层多道焊自动连续焊接功能。在箱梁智能制造车间,国内首条针对大型起重机箱梁结构制造的智能生产线,比传统车间减员26.7%,项目制造总周期缩短约7天,产品良品率达99%以上。智能生产线运行以来,依靠改革创新和精益生产管理,生产流程不断优化,整线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基地智能化车间。振华重工供图

跟随徐建中的脚步,记者走进生产岸桥的大车行走机构的涂装车间,一个个被称为“工位”的密封箱紧密相连,对大车行走机构在线激光扫描自主建模、自主编程, 机器人自动喷涂技术,解决了小批量、多品种构件离线编程效率低、生产节拍跟不上等难题。3000平方米的车间,转一圈,看不到一个工人,一切指令都在主控室的屏幕上操作下达,废气治理效率达到95%以上。

“振华重工设立1600余人的振华设计研究总院,先后创造了世界首台双40英尺岸桥、12000吨自航全回转起重船等约60项世界领先成果。”徐建中说,近年来,振华重工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码头的赋能,累计参与全球70%以上的自动化码头建设,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提供自动化码头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希望把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变升级为一个智能制造产业。”徐建中信心满满。(作者:黄晓慧)

  • 相关阅读
  • 仿真技术如何创新发展?院士专家展望未来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赵竹青)“蛟龙”潜海、“嫦娥”揽月、“北斗”组网、C919大型客机问世,这些“大国重器”的研发全都离不开仿真技术的支持。5月24日至26日,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产业高峰论坛在宁波举行,院...

    时间:05-27
  • 《大先生》百校百场校园活动在京启动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赵竹青)为迎接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到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27日共同启动以“科学传承 共话未来”为主题的《大先生》百校百场校园活动,旨在进一步提...

    时间:05-27
  • 科学与艺术如何融合发展?专家这样说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赵竹青)科学与艺术如何融合发展?由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首届“唤梦”科学艺术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多位院士专家围绕“科学与艺术”这一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

    时间:05-27
  •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业界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许维娜)绿色低碳发展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关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色,也关乎普惠的民生福祉。 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产业、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绿...

    时间:05-27
  • 强化创新主导地位 业界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许维娜)潜在消费的市场、消费者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家政策支持……当前,这些因素推动着大健康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对行业企业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 业界人士表示,相关企业需强化创新主导...

    时间:05-27
  • 聚焦专业人才培养 业界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许维娜)作为国家数据工作体系优化调整后首次举办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本届峰会主题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加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作为本届峰会的重要...

    时间:05-27
  •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成果丰硕 开启法治化新阶段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许维娜)作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首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此举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迈入了法治化新阶段。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已经...

    时间:05-27
  • 江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之困:“顽疾”为何久拖不治?

    生活污水处理,关乎着城市建设功能完善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今年5月,人民网记者跟随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以下简称“督察组”)实地采访发现,江西省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短板明显,收集处理率低,...

    时间:05-27
  • 2024年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启动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杨曦)据国家林草局消息,5月26日,2024年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在江苏南京正式启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林草创新活力”。 据介绍,举办林草科技活动周,旨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

    时间:05-27
  • 我国首艘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船正式列装

    人民网北京5月27日电 (记者杨曦)据自然资源部消息,5月24日,我国首艘海岛(礁)综合地质调查船“海洋地质二十六号”在海南省正式列装,交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使用,将有力补充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

    时间:05-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