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美味鱼虾从近海“种”出来,也从远洋“游”过来

2024-06-02 09:15:0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美味鱼虾从近海“种”出来,也从远洋“游”过来

  来自太平洋深处的黄鳍金枪鱼、出自大西洋的大马鲛、毛里塔尼亚的鳐鱼、洪都拉斯的对虾……在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现场的海鲜“盛宴”让人们大饱眼福、更饱口福。“海上牧场”的富饶,在这里具象化。

  琳琅满目的海鲜大宴

  5月31日,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现场,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鱼虾琳琅满目,一条重达126公斤的龙趸鱼更成为网红打卡点。“好多鱼都是难得一见的。”现场观众不时驻足观看、拍照。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作为渔博会的常客,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每年都会展示一条来自远海的“大鱼”。该展位负责人卓伟峰介绍:“现场展示的大部分渔获,包括这只大龙趸都来自印尼海域。”

  他说:“我们拥有170多艘远洋渔船,在印尼拥有三大渔业基地,已形成集远洋捕捞、境外养殖、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进出口贸易等上下游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渔博会现场不仅有鱼,还展出了全球最有代表性的藻类产品和技术。

  会展现场,参观者在挑选藻类产品。新华网 蒋巧玲 摄

  中国藻业协会副会长刘涛在现场对记者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已经培育出了21个藻类方面的国家水产新品种,包括海带、紫菜、龙须菜、裙带菜等等,已经涵盖了我们目前所有的主要藻类养殖类型。”

  据介绍,本次渔博会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面积4.2万平方米,设置8大展区共计1950个展位,吸引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的企业参展,预计参会专业采购商超2.5万名。

  愈发丰富的水产菜单

  作为世界渔业大国里首个实现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业的国家,我国宜渔水域面积广阔,叠加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百姓的餐桌上美味鱼虾逐渐丰富。

  在国内展区天马科技集团展位,数百条灵动的鳗鱼在巨大的透明鱼缸内肆意畅游,不时溅起水花。如今,鳗鱼已是“游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好食材,不少现场观众纷纷选购心仪的活鳗带回家烹饪。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河鳗淡水养殖,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世界鳗业发展的中心,无论是养殖技术、养殖品种,还是养殖规模,都向绿色生态可持续升级。”据天马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庆堂介绍,目前中国每年活鳗出鱼量占全球的70%-80%。

  2024年5月8日,养殖户在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挑选大黄鱼。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渔博会现场,福建大黄鱼深受吃鱼者们喜爱。对比过去的养殖模式,深远海养殖的大黄鱼肉质口感、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得到有效提升。“闽投1号”“干动1号”“定海湾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为海洋牧场的发展增添新动能,工作人员通过水下的监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测海水pH值等数据,观察鱼群生长情况。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7100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养殖产量占比达81.9%,水产养殖种类达300种以上。

  向深海探寻更多增量

  据统计,海洋每年生产1350亿吨有机物,可以提供30亿吨水产品,可供300亿人食用。海洋如此广阔,渔业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向深海发展,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增量。

  向深海发展是“引进来”。在渔博会现场,印尼参展商Clara Alverina表示:“我们是第一次来福州的渔博会参展,想借这个机会了解并接触一下中国的市场和客商,之前对设立在福州福清的中印尼‘两国双园’有一些粗浅的了解,这次也想看看有没有机会进一步了解更多关于这个产业园区的合作项目、合作模式等等。”

  向深海发展是“走出去”。在刚刚结束的2024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上,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表示,深圳将以渔博会为契机,大力实施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国际金枪鱼交易平台、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动深圳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等标杆工程,高标准建设蓝色种业高地和“蓝色粮仓”。

  向深海发展也不止养鱼。在烟台四十里湾海域的“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渔业养殖与海洋旅游相结合,开创了“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在国内首次将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集成在同一平台。(文/高畅、蒋巧玲、刘丰)

  • 相关阅读
  • “小茶叶”成“大产业” 以茶为媒推动文化交流

    当前,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产业价值,进一步通过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持续拓展增长领域和消费场景,...

    时间:06-03
  • 一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1%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杜燕飞)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目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74.4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

    时间:06-03
  • 纪念币上新!央行6月8日发行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4年6月8日发行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3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时间:06-03
  • 积累基金近3.2万亿元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空间广阔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因此,加快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稳定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在内的多层次...

    时间:06-03
  • 惠企政策落地见效 中小企业创新动能日益增强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车柯蒙)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助企发展政策措施,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贯彻落...

    时间:06-03
  • 变“丰收在田”为“丰收到手” 多部门合力保障夏收

    麦浪翻滚,沃野生金。截至6月1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面积1.26亿亩,收获进度37.27%,进入收获高峰。当前交通运输、气象服务等各级各部门做好夏收各环节工作,合力交出夏粮丰收“满分卷”。 今年“三夏”,各地预计投入...

    时间:06-03
  • 加大节能降碳攻坚力度 中国绿色低碳转型阔步向前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许维娜)“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扎实推进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

    时间:06-03
  • 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 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取得更大成效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许维娜)当前,我国在节能降碳领域蕴藏着改造升级潜力。近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重点任务方面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

    时间:06-03
  • 中国新能源产业活力涌动 优质产能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观点摘要】 ●从经济视角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绿色转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新能源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最核心是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高水平的颠覆性技术...

    时间:06-0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