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护航南极“绿色考察”

2024-09-10 09:30:00

来源:科技日报

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通过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极地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成为南极科考大国。能源利用技术是保障南极活动的重中之重,需要长期发展并不断迭代更新。

为给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统、运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导,建立健全南极能源清洁利用技术体系,《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日前在202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发布。《纲要》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组织,太原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电科十八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相关团队共同编制。

如何加速实现南极能源利用绿色转型?怎样攻克南极清洁能源利用关键技术难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极端环境制约能源利用

极寒、极强风、极昼夜,是南极大陆最典型的气候特征。作为地球表面上最寒冷的地区,南极全年分为寒暖两季。寒季期间,南极沿海地区平均气温在零下10至零下30摄氏度,内陆平均气温在零下50至零下70摄氏度。

受极端环境影响,在南极开展科考活动异常艰难。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技创新部部长薛屹洵认为,随着南极考察活动增多,人员生活、设施运行的能源保障问题已成为南极活动持续开展的主要瓶颈。

南极是地球最大淡水资源库,也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这里拥有上千种鱼类、220多种矿产、数百亿桶石油储藏量。随着人类在南极活动版图不断拓展,如何避免污染、维护原生态的极地环境,成为各国南极科考活动的重要关切。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窦银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2022年世界范围的南极活动中,燃油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达82%。“以燃油为主的南极能源消费结构引发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值得注意,开展南极清洁能源利用至关重要。”窦银科说。

为守护南极这片“净土”,各国近年来围绕南极清洁能源发展进行诸多探索,其中,太阳能和风能成为主要开发对象。《纲要》显示,截至2022年,已有20多个南极考察站安装了清洁能源发电装置,其中50%以上利用的是太阳能或风能。目前,我国泰山站建设了80千瓦风力发电与60千瓦光伏发电设施,我国南极秦岭站清洁能源占比也已达到整个站能耗的60%。

不过,在南极的极端环境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往往难以保持稳定高效。“目前仍缺乏针对南极环境特点的清洁能源技术系统性应用,南极地区清洁能源利用在安全稳定运行方面还无法真正媲美传统能源,这使南极清洁能源利用长期处于尝试阶段。”薛屹洵说。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系统

南极极端环境下的清洁能源系统是以电、热、油等能源资源为主的典型多能流系统。多能流系统是一个集成多种能量流并实现高效利用的复杂能源系统,通过不同能源形式之间的互补和转换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薛屹洵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对多能流系统展开了广泛研究,但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由于南极极端环境下机组产能与负荷用能受环境影响较大,传统多能流能量管理系统无法直接在南极应用。此外,南极极端天气状况频发,传统多能流系统工作时既难以保证运行调控的稳定性与韧性,又无法确保稳定性与韧性评估结果的精确性。

“发展南极清洁能源系统需要兼顾五大重要特征,即安全高效、绿色便捷、设备可靠、多能互补、智慧融合。”薛屹洵说,要以南极环境下能源装备可靠运行和南极能源系统多能互补为物理基础,以南极环境下信息物理系统智慧融合为数字支撑,实现南极能源系统从建设、运行到运维的安全高效化管理,优化南极科考站、野外观测站、南极交通设施的能源结构。

针对目前南极清洁能源利用的技术难题,是否有解决方向?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孙宏斌认为,发展南极清洁能源系统,首先应探索南极清洁能源的共性技术发展趋势,厘清个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其次,深入分析南极能源需求特性至关重要。此外,还需评估地热能、光热能等其他新能源技术对南极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潜在影响。“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要结合南极环境进行技术创新,风光发电产生的‘绿电’如何实现长周期存储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孙宏斌说。

为实现南极清洁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面突破清洁能源装备与系统在南极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难题;到2030年,全面完成我国南极考察站清洁能源利用的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便捷、设备可靠、多能互补、智慧融合的目标;到2035年,形成完备的南极科考站清洁能源供给技术体系,助推我国南极考察事业迈上新台阶。

“多年来,我国围绕‘绿色考察’要求开展了广泛的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研究。”孙宏斌说,未来,我国有望通过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支撑,打造世界南极清洁能源领域技术标杆,为我国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套装备和技术走向南极、走向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 相关阅读
  • 四部门:在全国开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

    本报记者 杜雨萌 郭冀川9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对外发布的《关于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时间:09-11
  • 中汽协:我国前8个月实现汽车销量1876.6万辆

    本报记者 龚梦泽9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公布最新产销数据,8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2万辆和245.3万辆,环比分别增长9%和8.5%。今年前8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

    时间:09-11
  • 2012年至2023年中国服务贸易年均增速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商务部:持续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刘萌“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深入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9月10日,商务部部长助理唐文弘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

    时间:09-10
  • 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8 内需潜力仍需深挖

    本报记者 孟珂9月10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8,较7月份下降0.1点。其中,分项指数1升7降。8月份,宏观经济感受指数、市场指数、效益指数由升转降,较7月份分别下降0....

    时间:09-10
  • 多地频出新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本报记者 张芗逸9月1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天津市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支持个人乘用车置换更新、支持家电产品以旧换新、支持家装等产品改造...

    时间:09-10
  • 各地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市场 企业“出海”步伐加快

    本报记者 韩昱据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9月10日消息,日前,郑州市民营企业赴中亚经贸交流团顺利返程。此次活动由郑州市工商业联合会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组织,经贸交流团包含19家民营企业,先后到乌...

    时间:09-10
  • 前8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突破28万亿元 同比增长6%

    本报记者 吴晓璐 寇佳丽9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今年前8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成绩单”。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8个月,我国货物贸易(下同)进出口总值28.5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6%。其中,...

    时间:09-10
  • 深交所携上市公司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本报记者 毛艺融9月8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在福建厦门开幕。深交所应邀参加了本次投洽会,并在“投资中国-金融资本对接”专区单独设立展台,宣传深交所市场三十多年来...

    时间:09-10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本报讯 (记者刘萌)9月10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欧盟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以来,中国政府和业界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

    时间:09-10
  • 四部门:加强智能有序充电应用推广

    人民网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消息,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促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将在全国开展车网...

    时间:09-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