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地下蛟龙”的“绣花”功夫

2024-09-15 08:48: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栗翘楚)全长149米、总重约3250吨、开挖直径13.8米,犹如武装到牙齿的“钢铁巨兽”,在距地面30米的地下掘进,地表沉降不超过2毫米。

这是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据介绍,我国90%以上地铁隧道以及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大都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是挖掘地下空间、畅通路途的最佳帮手。

近日,记者了解到,在京滨城际铁路天津机场1号隧道的施工现场,负责掘进的“京滨同心号”盾构机历经8个多月时间,已经到达关键节点。

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涉及地质、机械、力学、电气、控制、测量等多学科技术,有2万多个零部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盾构机曾长期依靠进口。本世纪初,我国开始盾构机自主研发,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之路。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总经理陈广巧正是亲历者之一。

“京滨同心号”盾构机。受访者供图

“由于没有特种设备,上个世纪我国隧道工程大多为山体隧道,通俗的讲,就是通过人工在石头上打洞。遇到平原地区的软土地基,没有设备更是寸步难行。”陈广巧表示。

据介绍,采用传统钻爆法,可能要10多年才能打通隧道,使用盾构法,只需两年。无爆破、无振动、无粉尘快速掘进,施工效率提高3至5倍。

然而,机器维修时长按分钟计算,费用高昂;保养时中方不能参与,进度无法控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就没有话语权。

2000年初,中国中铁决定: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如今,中国盾构机凭借创新技术、过硬质量及高品质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市场占比达70%。

一台台大国重器参与修建的大国工程,让天堑变通途,一条条路、一架架桥连通着民心。

盾构机的国产化意味着成本降下来了。陈广巧表示,过去动辄数亿的进口盾构机,自主化后价格成倍地下降,并且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盾构机的国产化,还意味着许多大国工程、民生工程得以实现。“在我国,大多数平原、沿海也是城市、人群密集区,软土地基叠加上层复杂建筑,让人工开挖隧道的效率、风险极高。如今有了盾构机,一条条百姓出行路得以打通。”陈广巧说。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总经理陈广巧(左二)在“京滨同心号”现场查看项目进度。受访者供图

“大脸盘”,长满“铁齿钢牙”,专门“啃”硬岩、“吞”沙土;经过绿色处理,渣土变身泥浆,经由“消化”管道运出;身披钢铁盔甲,外可抵挡压力、防止坍塌。施工过程中,盾构机每掘进一段距离,便转换“角色”,将开挖出的隧道用预制混凝土管片支撑。这样,隧洞一挖完,隧道也随之建好。

“京滨同心号”作为目前京津冀区域最大直径铁路隧道盾构机,如何把它用好,离不开一线施工团队的付出。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京滨项目经理李云仙介绍,复杂软土地层长距离粘性土地层掘进施工是本工程的重点,长距离掘进盾构施工带压进仓、下穿地上各类基础设施又是本工程的难点。

据了解,该项目针对掘进过程中块石、桩基情况,在泥水循环系统上配备分流器,防止大粒径的砾石对泵造成损坏。分流器的存在可提高排泥在吸口管路内流速,减少泥浆沉淀。在下穿重点建筑物时,充分与地上单位对接,掌握最真实的基本资料和实际情况,盾尾配置雷达扫描系统,检测管片后部空洞,发现问题及时补浆,采用深孔注浆及地面跟踪注浆的方式,控制地面沉降。

“为确保施工安全、提升智能建造水平,我们还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盾构智能掘进、箱涵智能拼装、同步双液注浆、智能泥浆处理、隧道智能调度、智能检测分析等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李云仙介绍,“京滨同心号”在下穿地铁2号线李明庄车辆段期间,地表沉降始终控制正负2毫米内,完成微扰动“无感”穿越。

大家伙的“绣花”功夫得益于技术的不断完善。

据悉,“京滨同心号”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项目部又邀请了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团队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给予解决方案。

据介绍,京滨城际铁路是推动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铁路项目,也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已逾1.1万公里。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盾构机这个点,也能看到我国大国重器不断突破的面。大国重器凝聚着匠心巧思,也蕴含着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正是因为广大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前赴后继、接力攀登,才有大国重器的不断突破。

  • 相关阅读
  • 2024服贸会新观察:供应链服务打造全球 “共赢链”

    动动手指就能购买全球商品,足不出户就能参与求职面试,近距离体验无人配送车、智能机器人等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安全新保障措施……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供应链及商务服务专题展上,完...

    时间:09-16
  • 朱彤院士: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欧阳易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凸显。 作为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主题论坛之一,第三届气象经济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时间:09-16
  • 2024服贸会新观察:新技术让消费更有温度

    “你扫这里,就能领取一个数字人民币的优惠券。”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观众张女士第一次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 记者探访发现,今年服贸会会场,大部分的餐饮项目都可以使用数字人...

    时间:09-16
  • 2024服贸会新观察:绿色“串”起发展主色调

    展会期间,国际竹藤组织展台展出的竹藤制品。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绿色”成为了一抹突出亮色。无论是展台展示还是论坛会议,节能发展、低碳转...

    时间:09-16
  • 台风“贝碧嘉”即将登陆华东沿海地区 水利部门全力防范应对台风暴雨洪水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欧阳易佳)9月15日19时,第13号台风“贝碧嘉”中心位于上海市东偏南方向约370公里的东海海面上,预报将于16日早晨至上午在浙江舟山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登陆(13—14级)。受其影响,中秋假期期...

    时间:09-16
  • 发挥保险功能定位作用 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杜燕飞)9月12日至16日, 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举行。绿色低碳是服贸会上热议的话题,众多中外企业集中亮相,集中展示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全球环境...

    时间:09-16
  • 能源转型向“绿”而行 激活经济发展新引擎

    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工业对先进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工业制造成为大规模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近期,大规模设备更新激活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近日印发的《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

    时间:09-16
  • 2024服贸会新观察:2天加了300个微信,国际展商展会忙

    人民网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杨倩)“这2天我加了300多人的微信。”“生意就需要面对面沟通,展会给了我们绝佳的平台。”9月12日至16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北京举办。国际展商齐聚...

    时间:09-16
  • 2024服贸会新观察:教育服务以“智”扩“圈”

    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何旭)“大语言模型”加速开发、科学化规范化应用有序推进、用户习惯逐渐养成……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上,教育服务展区人头攒动,前来咨询的...

    时间:09-15
  • 中秋假期前一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近2亿人次

    人民网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乔雪峰)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9月14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19516.37万人次,环比增长30.5%。其中,铁路客运量1311.4万人次,环比增长39.4%;公路人员流动量(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

    时间:09-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