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双碳”目标提出四周年 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逐“绿”而行

2024-09-22 23:38:00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田鹏 毛艺融

近年来,环保材料已然成为产品的标配、节能设备广泛应用于生产车间,更有企业将绿色生产写入发展规划。

自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企”心,并切实化为企业的“一言一行”。

深究其中缘由,市场化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借由碳交易市场,对企业形成经济上的激励与约束,促使其采取更为积极的节能减排措施;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推动力,加速其绿色科技成果渐次落地。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市场杠杆为工具,以利益驱动为动力,有利于实现碳价值配置均衡化、碳交易利益最大化、碳排放权行使通畅化。同时,以法律规制为准绳,以市场化机制为条件,有利于提高碳交易环节公平性、碳纠纷处置公正性、碳政策制定及实施推广的公开性,从而最大化维护企业权益。此外,以涉碳企业为主体,以碳交易市场为平台,有利于交易主体面对面商洽、交易和交割,可以降低碳交易成本,加快碳交易速度,提高碳交易效率,增加碳交易规模。

碳交易推动企业减排提速

市场化机制的核心在于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推动企业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而碳交易市场则是这一核心机制的重要载体。

在此背景下,我国总结多年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的经验,2021年7月份正式推出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而后于2024年1月份重启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二者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消机制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层次碳交易市场体系。

其中,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配额分配方法更是展现了碳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优势,为全球碳市场机制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2024年7月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2021年度、2022年度)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其他行业自备电厂)2257家,年度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目前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目前,随着第三个履约周期的顺利进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呈现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范围加速扩大的积极信号。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官网数据,截至2024年9月2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77亿吨,累计成交额280.13亿元。其中,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达366.82万吨,同比上涨174.90%。价格方面,2024年9月20日综合价格收盘价为94.94元/吨,较开市首日收盘价上涨85.32%。交易范围方面,生态环境部2024年9月份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工具。一方面,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为碳减排提供了经济激励,使得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碳定价,使得碳排放具有成本,促使企业采取措施降低排放,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费的绿色转型。

此外,作为我国多层次碳交易市场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启,更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项制度创新。

据悉,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已于2024年9月份公示了首批26个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

在宋向清看来,在市场化传导模式和作用机制下,我国可以高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并形成长期有效的碳达峰、碳中和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有序推进机制。

绿色金融助力企业提效升级

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价值的有效发现,从而引导调动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到企业绿色科技成果落地以及转型升级之中。

四年来,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制度愈加完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资金流向更加精准,绿色金融市场保持量质同升态势,满足不同行业绿色低碳投融资需求,形成了可持续金融推动力。

具体来看,一方面,绿色信贷快速增长。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2024年8月21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

另一方面,绿色债券发行持续领先。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境内市场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3.74万亿元,存量规模2.04万亿元。仅6月份,中国境内一级市场发行规模就达515.03亿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达1342.44亿元。

此外,除了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两大“主动力”之外,包括绿色理财、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在内的其他绿色金融工具,也是我国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绿色投资的规模近年来已实现了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指数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低碳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绿色未来信息科技创始人张仕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荣正集团合伙人茆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绿色投资的引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的环境问题,制定明确的碳排放目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并推动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特别是在高耗能行业,企业通过引入节能设备、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显著减少了碳排放。

市场各方同题共答

四年来,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下,我国企业已然成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多企业将绿色发展纳入企业规划。

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年内已有2215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质量回报双提升”或“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其中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大部分公司的共同选择。

例如,皖能电力披露“质量回报双提升”公告称,将催生更多能源综合改革创新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能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深圳燃气在“提质增效重回报”公告中表示,将聚焦“燃气+清洁能源”双主业,精耕细作燃气主业基本盘,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等。

宋向清表示,市场化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工具,自推出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来看,全国性涉碳企业减碳减排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促使企业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方法,进而推动了碳减排技术的创新和提升。

也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用好市场化机制,激活企业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力量成为当下各方共同的“课题”。

茆娟表示,需要继续鼓励绿色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更多专注于低碳、节能环保项目的金融产品。此外,需要通过加强对绿色投资和“双碳”目标的宣传和教育,促使更多的资金流向符合ESG标准的企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 相关阅读
  • 三季度重大项目建设加力提速 发挥投资增长“压舱石”作用

    本报记者 韩昱三季度步入尾声,不少地方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资已按下“加速键”。比如,湖北省于9月20日举行了三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共有2203个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1.02万亿元,...

    时间:09-23
  • 走进宁夏大武口区:中国中化两把“钥匙”助盐碱地破“碱”重生

    本报记者 杜雨萌2024年9月22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在秋收时节,秋粮丰产丰收,对于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促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9月20日召开的全国“三秋”农业生产...

    时间:09-23
  • 香港交易所9月23日起正式实施恶劣天气下正常交易的安排

    本报讯 (记者毛艺融)9月23日,香港交易所正式实施恶劣天气下正常交易的安排。香港交易所发文称,香港市场已全面做好准备结束长期以来剧烈台风和黑雨期间关闭市场的传统。以后的交易日即使遭遇“打风...

    时间:09-23
  • 多地活用住房公积金满足居民多元化住房需求

    本报记者 张芗逸9月23日,山东日照发布的《关于调整优化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始施行,包括可申请提取本人及配偶账户内的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首付款等购房款、可将借款申请人及配...

    时间:09-23
  • 深化央地协同 多地出台举措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吴晓璐近日,天津印发《天津市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扎实服务上市公司发展、夯实上市公司治理基础、切实防范上市公司风险、抓实储备企业培育等四方面出台14条举措,加快推动上市公...

    时间:09-23
  • “两新”工作不断拉动投资增长 中国资源循环利用集团组建中

    本报记者 杜雨萌9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政策总体进展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辰昕,财政部经济建设...

    时间:09-23
  • 中证指数公司正式发布中证A500指数

    本报讯 (记者毛艺融)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在资本市场中占比不断提升。为从多维度反映各行业代表性公司整体表现,为市场提供多元化业绩基准与投资标的...

    时间:09-23
  • 港股市场吸引力提升 上市公司“A拆H”升温

    过去的10年间,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金额接近3000亿美元,累计融资额领跑全球本报记者 孟珂“在过去的10年间,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金额接近3000亿美元,累计融资额领跑全球。除了新股市场,港股市场的再融...

    时间:09-23
  • 国家能源局: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4.0%

    本报讯 (记者杜雨萌)9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月份至8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3亿千瓦,同比增长14.0%。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5亿千瓦,同比增...

    时间:09-23
  • 债券通“南向通”上线三周年: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进一步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刘琪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线运行,债券通从此实现了双向通车,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翻开了崭新篇章。如今,“南向通”已平稳运行三年。作为连接内地与香港的...

    时间:09-2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