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人类商业太空行走意义何在

2024-09-24 09:01: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人类商业太空行走意义何在

本月稍早时间,首次由非职业宇航员进行的商业太空行走取得成功,引起全球关注。这一事件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是否有特殊意义?

英国《自然》网站刊发文章认为,此次成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太空旅行的边界奠定了基础;普通民众能够完成太空行走,意味着在太空中修复科学设备有了更多选择。此外,商业载人航天飞行也有助更深入了解这种飞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主席杨宇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太空行走任务并非尽善尽美,宇航服还有很大改进空间。但宇航员们真正接受了太空辐射带的考验,为人类未来的宇宙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

宇航服有更多改进空间

9月10日发射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北极星黎明”任务创下多项纪录:起飞数小时后,载人“龙”飞船到达离地球1400公里的高度。这一高度是国际空间站距离地球高度的3倍多,也是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波罗”任务以来,人类离地球最远的轨道。

9月12日,飞船上两名机组人员——美国企业家贾里德·艾萨克曼和SpaceX工程师吉利斯,完成了首次商业太空行走(EVA)。不过,以往的太空行走任务,宇航员需飘出国际空间站一段距离,而艾萨克曼和吉利斯只要出舱离开飞船,就算进行了太空行走。

据SpaceX网站报道,在太空行走任务期间,艾萨克曼打开舱门,4名宇航员首次同时暴露在太空环境中。艾萨克曼和吉利斯分别离开飞船,进行了一系列移动性演示,以测试宇航服在太空真空环境下的性能。

“尽管SpaceX的这套宇航服非常美观,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EVA宇航服。它缺乏独立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杨宇光解释道,目前这套宇航服仅通过一条“脐带”与舱内设施相连,导致宇航员无法长时间出舱。不管是在轨道上,还是在其他星球的表面,宇航员只有身着具备独立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宇航服,才能真正在太空“漫步”。此外,由于没有配备液冷服,这套宇航服的散热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宇航员长时间出舱活动的散热需求,“这套宇航服更适合太空旅游。”

“太空维修”有更多选择

《自然》认为,让普通民众能够完成太空行走,意味着在太空中修复科学设备有了更多选择。

2022年,艾萨克曼向NASA提议,借助SpaceX公司的载人任务,将哈勃空间望远镜重新送入更高轨道,以延长其寿命。哈勃望远镜已在太空中飞行了34年,飞行轨道逐步下降,最终会降至地球大气层,然后燃烧殆尽。NASA当时拒绝了这一提议,理由是这会给哈勃望远镜和机组人员带来潜在的灾难性风险。

美国太空咨询公司Astralytical执行董事劳拉·福奇克表示,随着此次太空行走取得成功,商业公司执行此类极具难度的太空操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或许能说服NASA。

不过,“要想执行此类任务,宇航员肯定不能身着SpaceX公司这款宇航服,必须得配备NASA笨重但更专业的宇航服。”杨宇光提醒道。

对太空辐射有更多理解

在执行首次商业太空行走任务的同时,“龙”飞船上36项科学实验也在安静地进行着。这些实验中有多项致力于研究太空飞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杨宇光表示:“宇航员不管是前往月球还是火星,都将面临太空辐射,辐射防护是一大关键难题。此前阿波罗任务团队,虽然也穿越了范艾伦辐射带,但速度非常快。而参与此次任务的宇航员不仅身处太空辐射带,而且待了一段时间,相关数据将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活动提供重要参考。”

《自然》报道称,有科研团队将分析从任务成员身上采集的DNA、RNA及其他生物样本,研究暴露于太空辐射对其身体的影响。2021年艾萨克曼执行SpaceX开展的全民轨道任务“启迪4”时,参与了“空间组学和医学图谱”研究,针对同一人获得的不同数据将向科学家提供更多信息。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微重力对骨骼健康影响的运动学家李·加贝尔团队将在任务成员返回地球后,对其手腕和脚踝进行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以测量执行任务期间,微重力对他们骨骼结构的影响。

还有几项研究将通过该任务更好地了解与太空飞行相关的神经—眼部综合征(SANS)。这种疾病会导致宇航员视力发生永久性变化甚至损伤。科学家怀疑,SANS与眼内积聚的液体压力有关。任务机组人员每人都佩戴“智能”隐形眼镜,能记录眼中的液体压力。

“北极星黎明”任务团队虽已返回地球,但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并不会停止。

  • 相关阅读
  • 人民币汇率盘中回到“6”,为2023年5月份以来首次!

    本报记者 韩昱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强势”仍在延续。在美联储实质性转向降息、国内推出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影响下,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9月25日向上突破“7.0”关键点位,重新回到...

    时间:09-25
  • 1500亿元国债助力以旧换新显成效!

    本报记者 郭冀川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发布会,介绍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进展成效和典型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文华说:“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持续推进,政策效果...

    时间:09-25
  • MLF利率下调了!

    本报记者 刘琪9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中期借贷便利工作信息”专栏中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央行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1年,最高投标利率2...

    时间:09-25
  • 央行推出政策组合拳 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本报记者 刘琪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

    时间:09-25
  • 人社部: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体系

    本报讯 (记者张芗逸)“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9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

    时间:09-25
  • 202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份额11.4%

    本报讯 (记者刘萌)9月24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综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中国对...

    时间:09-25
  • 证监会: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充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

    本报记者 吴晓璐9月24日,为贯彻落实新“国九条”,进一步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对自身投资价值的关注,切实提升投资者回报水平,证监会研究起草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

    时间:09-25
  • 以旧“焕”新 赢未来 |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固本培元的中长期举措

    本报记者 杜雨萌“目前,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分2批全部安排到项目,共支持了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住宅老旧电梯、回收循环利用等领...

    时间:09-25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本报记者 刘琪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在2月份、5月份、7月份先后三次...

    时间:09-25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继续支持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

    本报记者 刘琪9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主动作...

    时间:09-2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