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1.52吨!中低产田的华丽蝶变

2024-11-05 16:58: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这句话讲的就是‘你糊弄地,地也糊弄你’。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农田才会有更多的收成。”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张卫峰分享道。

历史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曾有上千年的土地盐碱史,一直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的民谣,庄稼收成少。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和当地村民多年的努力,通过“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等综合治理措施,曲周的盐碱地得到了有效治理,从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川”。

新突破:“绿色吨半粮”的“曲周实践”

近日,曲周产田再次迎来突破性进展。

在农业绿色转型国际交流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发布行动成果:曲周县第四疃镇的攻关千亩方突破了“绿色吨半粮”目标,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化肥效率55kg/kg,增长40%,减排46%,水分利用效率2.16千克每立方米,节水30%,亩节本增收795元。

曲周“绿色吨半粮”千亩攻关方。王青摄

“吨半粮”,是指一亩地一年中种植的小麦、玉米两季作物总产量突破1500公斤(即1.5吨)。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进水平的重要指标。

实现“吨半粮”目标,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下产出更多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同时,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业效益的增加,可以带动农民收入增长,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去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专项,与农业农村部、河北省在曲周县共同启动“绿色吨半粮”产能再提升大会战,协同有关行业专项专家、农业企业建立全县“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以千亩核心示范方新范式、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五新”做法为重点,以“政府引导、科技推动、村镇组织、企业供资、专业服务”为机制,构建中低产田上“土-肥-水-种-管”一体化整装技术模式。

中低产田上的“曲周实践”,标志着“绿色吨半粮”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上真正落地。

记者还了解到,在“绿色吨半粮”行动中,绿色智能肥料为改良土地,协同粮食增产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举措之一。2023年,电商平台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研究基金,其中200万元便用于支持“绿色吨半粮”专用肥料的研发。

拼多多副总裁侯凯笛表示,目前,农业绿色转型除了面临生产端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还广泛存在着农业产业链条短、各利益主体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消费和流通亟待提质增效等难点,而这些正是社会力量可以去探索和发挥作用的领域。

新模式:科技小院助力打造“曲周样板”

曲周县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的诞生地。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的张福锁团队进驻曲周县白寨村,探索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

自此,师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科研和服务方式,让科研人员真正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经过十五年发展,截至目前,曲周县已建成15个科技小院,实现集群化发展。

2023年,曲周各科技小院开始探索技术应用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模式,以“小农户+合作社+村镇组织+农业公司”为经营主体,推动由县镇村三级保障流转土地连片成方,由县农业与水利等部门保障千亩方土地平整、排灌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土地经营面积零碎的问题。

科技小院师生与村民在田间地头。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在此基础上,各科技小院师生制定技术方案,通过“土-肥-水-种-管”融合,选用高产早熟优质小麦和高产耐密玉米品种,创制绿色智能肥料3种,集成创新“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四密一稀’浅埋滴灌水肥药一体化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科技小院的功能和模式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科技帮扶小农户,到助力脱贫攻坚、产业兴农,再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科技小院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同时,科技小院还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开展合作,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接下来,我们还将与张福锁院士团队一起征集优质的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源头创新,探索典型作物的农业绿色转型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典型代表区域,在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产业链模式构建探索。”侯凯笛说。

专家表示,本次曲周“绿色吨半粮”行动取得的突破,是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难以协同这一重大命题的新突破,是在生产实战场景中理论、技术与应用三位一体新科研范式的新突破,是政府-企业-农民-科技人员-科技小院五位一体新模式的突破。

  • 相关阅读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

    本报讯 (记者寇佳丽)11月6日,记者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我国民营经济主体数量持续稳步提升。从市场监管统计数据看,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实有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086.48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

    时间:11-06
  • 丝路长安 逐梦绿茵 塔斯汀中国汉堡助力2024西安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

      10月30日,“丝路长安,逐梦绿茵”2024西安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在陕西西安落下帷幕。经过七天的精彩角逐,哈萨克斯坦海拉提青年队从5个国家的8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奖牌。赛事赞助企业塔斯...

    时间:11-06
  • 2024进博观察:“展品”变“商品” 速度更快了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于2024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进博会早已不只是一场展会,而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深耕中国的开放平台。 进博会的场馆内仿佛一个全球...

    时间:11-06
  • 丰收背后有“粮”方 为端牢“中国饭碗”添上科技色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秋粮收获进入扫尾阶段,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释放“藏粮于技”的丰沛能量。当前,粮食主产区进入繁忙的秋种秋管阶段,农技人员把“科技大餐...

    时间:11-06
  •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

    11月5日,参会者在第七届进博会汽车展区体验时的科技E20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当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整体展览展示面积超过42万平方米,297家世界500强和行业...

    时间:11-06
  • 第七届进博会丨主宾国展馆精彩亮相

    11月5日拍摄的法国馆。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本届进博会国家展继续为各国展示综合形象和贸易投资领域机遇搭建重要平台,有7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法国、马来西亚、尼加拉瓜、沙特...

    时间:11-06
  • 引金融“活水” 浇科创“沃土”

    “以前,我们在银行只能拿到100万—200万元的贷款额度,而且周期只有一年,经常一个项目还没结束、货款还没回来,就要找资金去还贷款。”深圳市精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周宏说,“今年我们通过‘科技初创通’,...

    时间:11-06
  • 鱼亮沟变“靓”了

    青瓦白墙的农舍错落有致,村间壁画与五色花海相映成趣。深秋渐冷,但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西郊乡梁家村的鱼亮沟,仍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 鱼亮沟是梁家村第五组的居民点,小屯依山傍水,一条小溪穿村而过。...

    时间:11-06
  • 台胞在“未来之城”寻觅新商机

    新华社石家庄11月5日电(记者王美祺 龚璟璐)随着雄安新区建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台胞台企来这里参访、考察、创业,希望在这片飞速发展的热土上抓住机遇。 今年45岁的许玮泰是雄安新区首家台湾菜馆秋霞饭店的创始人。...

    时间:11-06
  • 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发出倡议联动发展

    据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记者杨有宗 谢希瑶)5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商务部举办“投资中国”自贸试验区专场推介活动,发布《长江经济带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倡议》。 促进沿江省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是更好...

    时间:11-0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