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核”力增强产业链韧性 科技创新推动核工业发展

2024-11-21 15:02: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日前,作为全国首个民营资本参与投资的核电站,浙江三澳核电1号机组冷态性能试验完成,标志着该机组由安装转入调试阶段。浙江三澳核电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机组,分三期工程建设,全部商运后,每年将提供清洁能源超540亿千瓦时,可减少标煤消耗1600余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400余万吨,相当于造林11万公顷。

核能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推动能源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投运核电机组56台,装机容量5808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46台,装机容量5505万千瓦,在运在建装机规模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1万亿千瓦时,其中核电4300亿千瓦时,占比超过13%。

为支持核电产业发展,《“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

核电具有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资金密集、人才密集等特征,涉及上下游几十个行业,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随着核能产业的加速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涵盖核电研发设计、核电建造、天然铀生产、核燃料加工、装备制造、核电运营、核电退役、乏燃料及核废物管理等的核电全产业链。

业内人士表示,在核电研发设计方面,我国已拥有“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两种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小型压水反应堆研发设计和示范应用正加速推进。在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已形成了东北、上海、四川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核电配套装备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装备企业自主研制的核电产品及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以及示范快堆等核电项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已具备产业化、批量化生产能力。

核电规模不断扩大,离不开高度协同的核工业创新体系。专家表示,核电产业链骨干企业要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和带动作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产业链各方的合作,推动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营造上下游共同发展的格局,提高核电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姚兰日前在首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上表示,希望中央企业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与地方合作,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产业链上中下游紧密协同,做好产业链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40余年来,我们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我国核电产业链融通共链行动,带动5400多家核电产业链企业参与‘华龙一号’建设,联合产业链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核电设备国产化研发,实现核岛主设备、核二三级泵、电气设备、核级仪控系统等400多项关键设备自主化,有力促进了我国核电产业链韧性和实力的提升。”中广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黄超在国资委举办的走进新国企活动中介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优势,建设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重大核能科技基础设施和示范工程,打造我国原子能科学综合性科研基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

  • 相关阅读
  • 财政部就《准备——针对性改进(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本报讯 (记者韩昱)据财政部网站11月21日消息,11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准备——针对性改进(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拟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

    时间:11-21
  • 刚刚!商务部重磅发布!

    本报记者刘萌11月21日,商务部发布《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从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优化跨境贸易结算,促进跨境电商发展,扩大特色农产品等商品出口,支持...

    时间:11-21
  • 加入DEPA和CPTPP的进展如何?商务部回应

    本报记者 刘萌11月21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何咏前介绍了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进展情况。何咏前表示,11月14日,中国与DEPA成...

    时间:11-21
  • 恒生香港交易所沪深港通中国企业指数正式推出

    本报讯 (记者毛艺融)11月21日,香港交易所与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在香港金融大会堂举行开市仪式,一同庆祝香港交易所与恒生指数公司首只联合冠名指数——恒生香港交易所沪深港通中国企业指数的正式推出。香...

    时间:11-21
  • 生态环境产业进入转型关键期 低碳技术等价值链将成重中之重

    本报讯 (记者李春莲)近日,2024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大会暨环境上市公司论坛在深圳召开。此次大会由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主办。会议吸引来自政府、高校、研究院所、环境企业、投融资机构等500余位嘉宾,共同探讨&ld...

    时间:11-21
  • 持续优化熊猫债市场结构 助力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

    本报讯 (记者杨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以下简称“交易商协会”)近日发布信息称,熊猫债发行人区域已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五大洲,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熊猫债(以下简称“协会熊...

    时间:11-21
  •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

    近年来,我国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新兴高科技产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持续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 世界...

    时间:11-21
  • 产业观察:超千款车型参展 广州车展年终考什么

    作为每年国内大型A级车展的收官之战,广州车展是观察车市来年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不仅集中展现了我国汽车行业的最新动向,还全景呈现了汽车产业的迭代升级和科技创新成果。 今年的广州车展,新能源汽车仍然是主角,新能源展车...

    时间:11-21
  • 人民车评:新能源汽车年产超千万辆 从里程碑到新起点

    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重大里程碑。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中国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国家。 从1万辆到1000万辆,中国用了12年时间。12年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时间:11-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