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航天育种+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组合孕育“未来牧业”

2025-02-27 16:40:0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眼下正值初春,正是新疆各地牲畜转场回圈、接羔育幼的关键期,也是大部分天然牧场尚未返青、冬贮饲草“青黄不接”的牧草“春荒”时节。但在新疆首个“智慧牧草工厂”,牧草却能快速且不分季节的生长,保障牛羊新鲜饲料供应。

  总台记者 崔宁:说到牧草,大家会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会想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千里沃野,但我现在所在的新疆图木舒克市智慧牧草工厂里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厂房里没有土壤,没有四季轮回,牧草却在这里生长得郁郁葱葱,而且看起来它的叶片也非常壮实。

  在它生长的背后每一项都有科技助力。比如说,这可不是普通灯光,而是模拟植物最佳生长光谱的智能光源,根据牧草生长的光配方来进行调控;整个智慧工厂内的温度恒定在18℃-25℃之间,这也是牧草细胞分裂最活跃的温度;这里的空气很清新,有150万株牧草集体呼吸的味道,这里有专门的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来吸收外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促进植物生长。

  那这些牧草是怎么种植的呢?它们种在一个个小小的生长杯里。根系通过生长杯扎进下面的培养箱。

  打开来看,依然没有土壤,甚至水都很少,其实,它的生命之源就来自这些水雾。这几个喷头会定时向根部喷营养液气雾,在根系形成一层水膜,这样在没有土壤的环境下,也能吸收到充分的营养,并且能自由呼吸。这种雾培相比较传统的大田种植,节水率达到95%,让每一滴水都“算到牧草的细胞里”。

  点种的生长杯,里面是牧草的种子,黑色的也不是土壤,它是一种黑色的海绵,旁边这些是刚刚露头发芽的“草宝宝”。

  我来给大家算一笔账。我现在所在的种植区,它的种植面积大约是6000平方米,合下来大约是9亩地不到,年生产鲜草却能达到3000吨,相当于1500亩优质牧场产出的牧草。

  这种牧草叫作将军菊苣,它在大田里的种植期约2~3个月一茬,每年收割约4-6茬。但在这里,平均20天一茬,每年收割16-18茬,完全突破了季节的自然限制。

  牧草在这边生长那边就有智能机器人在收割,它沿着路面上的二维码识别方向和高度进行采收,采收下来的牧草跟当地产的玉米秸等可以加工成一种多肽的蛋白生物饲料,这种饲料的饲养效果也远远高于普通的饲草饲料。

  我们现在所在的新疆图木舒克市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一个相对干旱的沙漠小城,但现在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个沙漠小城也能种出草原来,填补了饲草饲料的短缺,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希望。

  牧草种子上月球 返地进入育苗期

  牧草对于新疆畜牧业至关重要。除了我们看到的 “智慧牧草工厂”,新疆近年来还把牧草种子送上太空,尝试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提高牧草的产量、耐寒性等。去年6月25日‌,搭乘“嫦娥六号”的近十万粒牧草种子从月球返回地球,近日已经在新疆开始育苗种植,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新疆农业大学,耐盐碱耐寒牧草空间诱变育种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新疆农业大学副校长郑文新带领研究团队将搭乘“嫦娥六号”的200克、近十万粒牧草种子进行解封、分选,这些牧草种子分别是骆驼刺、和田大叶苜蓿、新疆大叶苜蓿和新牧4号紫花苜蓿。

  耐盐碱耐寒牧草空间诱变育种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郑文新:把种子带到太空的不同地方,距离地球不同距离的地方,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变化,希望通过太空育种,能够把种子的耐盐碱、耐寒、耐旱、耐热,很多特性能够创造出来。

  选种后,研究人员把种子送往全封闭培育室进行点种育苗。

  据了解,新疆牧草种子已经不是第一次进入太空。2022年6月,新疆曾把骆驼刺、伊犁绢蒿、驼绒藜、新草1号苏丹草四种牧草种子随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带上太空,在天宫一号太空站启动了耐盐碱耐寒耐旱牧草空间搭载实验,结果非常令人惊喜。

  耐盐碱耐寒牧草空间诱变育种及分子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郑文新:我们从太空带回来这个种子以后,通过试种发现确实是出现了很多非常好的变化,比如它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它比普通的、没有做太空育种的产量可能要高百分之三十左右。到了别的品种都已经变黄的时候,它仍然是绿的,比其他的品种要晚十多天的时间(变黄)。通过太空育种,它的抗寒的性能、耐旱的性能,产量这些可能都有比较好的变化。

  据了解,未来几年,新疆将继续通过“航天育种+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科技组合,深度挖掘返地牧草种质资源特性,对筛选出的优异株系进行扩繁,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牧草新品种。

  • 相关阅读
  • 智慧农业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让科学种田从梦想照进现实

      央视网消息: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山东菏泽市900多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今年,当地继续大力推广新型植保农机,不断提升春耕春管效率。  在菏泽市定陶区赵庄村,进入返青期的冬小麦长势良好。趁着晴好天气,农户们驾驶...

    时间:02-27
  • 商务部:中日双边贸易连续多年超过3000亿美元

      中新网2月27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27日表示,中日经济深度融合,双边贸易连续多年超过3000亿美元,日本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300亿美元,未来仍有巨大增长潜力。  2月27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何亚东在会上介...

    时间:02-27
  • 碳路中国丨走进保电一线:在“热辣滚烫”中寻找“能量密码”

      中新网朔州2月27日电 题:走进保电一线:在“热辣滚烫”中寻找“能量密码”  中新网记者 王惠琳  春寒料峭,大地初醒。在距离山西朔州城区数十公里外的发电企业厂区里,一场与高温和时间的赛跑正在进行。全国两会开...

    时间:02-27
  • 工信部: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持续增长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工信部网站27日消息,2024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持续增长。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行业产值保持万亿规模,光...

    时间:02-27
  • 中国高铁背后的“隐形翅膀”:铜铬锆导线诞生记

      中新网邢台2月27日电 (艾广德 张鹏翔)“接触网导线是高铁的唯一动力源,也是高铁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在邢台鑫晖铜业特种线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晖铜业”)的一间实验室内,该公司研发部部长杨长红拿起一段直径1...

    时间:02-27
  • 总投资超455亿元 新疆兵团第十二师2025年首批重大项目开复工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27日电 (齐龙 陈振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一〇四团城市综合治理工程(EOD项目)启动暨2025年重大项目开复工仪式26日举行,首批12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总投资455.9亿元,涵盖生态修复、清洁能源...

    时间:02-27
  • 浙江首次在民航领域试点应用四足机器人

    浙江首次在民航领域试点应用四足机器人。建德台 供图  中新网杭州2月27日电(王逸飞 江涛 李胜炜)日前,一只具备高速移动、灵活攀爬及智能化特点的四足机器人在杭州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上岗”,担任围界巡检任务。这也...

    时间:02-27
  • 中国牵头制定的世界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刘亮)记者27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近日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

    时间:02-27
  • 中电多个内地可再生能源项目迎关键进展

      中新社北京2月27日电 (记者 王恩博)作为亚太区规模最大的私营电力公司之一,中电正不断加大内地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投资布局。  记者27日获悉,中电两个内地可再生能源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另有多个项目顺利开工,在建项...

    时间:02-2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