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全链条协同联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5-04-01 11:16:10

来源:光明日报

  食为政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每一个链环都与粮食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增强从粮食生产到粮食消费各链环的协同联动,从全链条上整体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端牢自己的饭碗,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1、粮食生产在粮食安全中起决定性作用

  保障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农民、种子、耕地、技术等是关键。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能动主体。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即使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种子、最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最优质的肥料,粮食生产也是一句空话。收益是影响农民选择“就业”方向的重要因素。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粮食安全才有根基。因此,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是根本。加大对农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农业保险和农业补贴,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种子处于粮食生产的源头,种子的好坏对于粮食生产至关重要。生物育种是世界种业发展的方向,是抢占种业制高点和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只有切实把种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源头上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开展种业振兴行动以来,我国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抢救性收集保护了一批珍稀、濒危、特有的传统优良品种,挖掘和创制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一些重大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性进展,良种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可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的需求,这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要害在耕地。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紧约束,同时还存在耕地质量不高与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耕地质量提升是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把永久基本农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非常重要。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改造治理也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举措。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要坚决杜绝耕地“非粮化”,必须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保护和利用耕地,还要让耕地休养生息。轮作休耕是“藏粮于地”战略实现的有效途径,通过轮作休耕,可以尽快恢复土壤肥力,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以落实占补平衡机制,不断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新途径。

  农业科技是粮食生产的赋能变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出路在科技,科学技术贯通粮食生产的全过程,能够有效赋能农民、耕地和种子等变量,改变粮食生产函数的增长形态。纵观古今中外粮食生产史,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由农业技术推动的。农业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粮食生产进入新的时代;遗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带来育种技术的革命;设施农业的发展,让粮食生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继续推动粮食生产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生物育种、基因制种、现代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提质、现代农机、合成农药等前沿领域,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农业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的跨界融合,全面提升了我国的粮食生产水平。科技全过程全方位的赋能,让我国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越来越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性要素。

  2、粮食流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对保障粮食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再生产理论表明,生产对流通起决定性作用,流通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的反作用表明,粮食流通是优化粮食配置、保障粮食供给、实现粮食价值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从减损、物流、储备和发挥粮食市场作用等方面着手保障粮食安全。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粮食流通各环节中的损耗仍然较为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三大主粮全产业链浪费和损失较为严重,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全产业链损失率分别为26.2%、16.7%和18.1%,约占三大主粮总产量的20.7%;粮食全产业链损耗率约为12%,仅流通环节每年的粮食损耗就高达700亿斤。因此,亟须通过建立系统的粮食损耗监测体系,健全粮食减损长效机制,强化科学减损能力,全链条提升减损服务效能,从而有效提高粮食供给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有效的粮食物流网络体系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空间布局合理的粮食物流枢纽事关粮食的集散、分拨、中转、应急以及优化配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设施。正因如此,建设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底座,以粮食物流关键节点为支撑,以粮食物流枢纽为引领的智慧物流骨干网络,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工程。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的“蓄水池”。“务在四时,守在仓廪”,设置常平仓以储备粮食是我国的传统。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严峻,粮食领域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必须重视防范粮食供需失衡风险。为此,应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健全多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储粮,优化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层级、品类、布局,切实提升储备效能。

  立足新发展格局保障粮食安全。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国际循环的重要作用,加强粮食国际贸易与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中国粮商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形成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确保国际粮食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形成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格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3、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粮食消费是粮食生产的终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粮食消费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对粮食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粮食安全有了新的要求。

  粮食消费习惯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从粮食消费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来看,必须树立大食物观。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以米面为主的粮食消费习惯正在逐渐转变,人们更加青睐丰富多样的食物。大食物观要求调整优化食物生产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超越传统食物消费理念,拓展食物品种与来源,不仅解决“吃得饱”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吃得好”的问题,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节约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粮食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尤以餐桌浪费为甚。粮食损耗和浪费减少了可供利用的粮食,损害了粮食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给粮食生产环节带来压力,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节约减损,持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工作力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继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后,2024年11月再次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要求牢固树立增产必须节约、节约就是增产的意识,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节约粮食刻不容缓。一方面,确保节约粮食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法律对粮食浪费进行综合治理,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另一方面,进一步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每年通过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深入普及节粮减损技术和营养健康知识,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让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刘旭友,(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发展制度保障高端智库教授)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1日 06版)

  • 相关阅读
  • 惠及228.4万户家庭,进一步降低个人住房交易成本!

    本报记者 韩昱4月1日,主题为“税收·法治·公平”的第3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正式启动。在当天召开的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戴诗友介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

    时间:04-01
  • 央行召开会议,涉及反洗钱工作安排!

    本报讯 (记者刘琪)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反洗钱工作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人民...

    时间:04-01
  • 专家解读TBHQ:符合国标则安全性有保障

    人民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栗翘楚)近日,关于食品抗氧化剂TBHQ安全性的讨论引发关注。TBHQ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多位专家表示,只要按照国家标准来使用,则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什么是TBHQ?TBHQ全称特丁基对苯二酚,是一种广泛用于食...

    时间:04-01
  • 免息!延期!这项贷款传来利好

    本报记者 韩昱据财政部网站4月1日消息,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

    时间:04-01
  • 三部门联合部署,科技型企业迎重磅利好!

    本报记者 刘琪4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消息,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时间:04-01
  • 169名网络主播被查!累计查补收入近9亿元

    本报记者 韩昱4月1日,主题为“税收·法治·公平”的第3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正式启动。在当天召开的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局长郭顺民表示,近年来,税务部门深入学习贯...

    时间:04-01
  • 三部门:加强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建设

    人民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近期,金融监管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求,加强科技金...

    时间:04-01
  • 央行:推进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工作

    人民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罗知之)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反洗钱工作会议。 会议认为,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条线会同反洗钱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积极推进反洗钱各项工作,新修订的《中华...

    时间:04-01
  • 产业观察:低空经济如何蓄势“高飞”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年来,政策端、产业端同频共振,多地争相布局。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场景,快速进入大众视野。 从“飞起来”到“用起来”,低空经济如何迎风而上?企业如何抓住...

    时间:04-01
  • 第3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

    人民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车柯蒙)今日,以“税收·法治·公平”为主题的第3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正式启动。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表示,税收宣传月活动,旨在通过一个月的集中税收普法宣传,积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尊法学法守法...

    时间:04-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