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AI与教育的融合,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与学而思执行总裁位晨做客《人民会客厅》节目,就“AI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两位嘉宾认为,AI为教育带来了全方位改变,在发展过程中,需注重科技与情感的平衡。
深度变革:AI重塑教育新生态
“AI的迅猛发展使其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给教育生态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孙宏艳表示,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依据大纲和教师备课提供知识点,而生成式AI能根据学生需求源源不断地生成跨学科内容。
孙宏艳认为,教学关系也因AI发生转变。以往师生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如今则演变为“人-机器-人”的新型关系,这将影响整个教育范式。在教学评价方面,传统评价多依赖教师主观判断和结果性评价,而AI的加入使评价更加精准,能够依据学生的提问和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估,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此外,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平等化,人工智能的介入促使老师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对此,位晨认为,人工智能有望打破教育行业的“不可能三角”,即实现大规模、高品质和个性化的统一。以学而思的实践为例,其研发的九章大模型已融入上课系统、学习机等产品中。通过大模型,能够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知识薄弱点,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实现举一反三。同时,该模型还能帮助批改作文、辅导英文学习等。她表示,实践证明,帮助学生的课业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问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
协同共进:AI重构家校社新责任
在家校社共育的背景下,AI的发展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
孙宏艳认为,家校社协同共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理念。政府部门需出台政策、盘活资源,多部门协同参与育人工作;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利用专业优势,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家庭则要积极承担教育责任,不能将教育职责完全推给学校;社会方面,社区可开展家长指导学校,提供孩子社会实践场所;互联网平台应开发适合孩子的绿色产品;媒体要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AI为家校社协同共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例如,教师需要具备数字协作和课程设计能力,将AI要素融入教学;家长要了解孩子使用AI产品的情况,及时反馈风险;学生则面临AI换脸、信息泄露和过度依赖等问题。
位晨表示,在家庭场景中,学习机等AI产品能帮助家长和学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但家长依然是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AI,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提问精神。家长要给予孩子正能量反馈,鼓励孩子主动学习、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从被动接受答案转向主动提出问题。
平衡之道:AI融合科技情感新思考
在AI赋能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科技与情感是关键问题。孙宏艳认为,技术发展容易让人忽视孩子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因技术而忽视教育的本质。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孩子情感缺失、社交减少,影响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甚至反过来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孙宏艳建议家长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搞好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二是过好日子,注重生活教育,富养孩子的精神世界;三是夸好孩子,鼓励孩子主动学习和上进;四是立好规矩,尤其在AI广泛应用的当下,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AI。
“科技虽能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但无法替代情感陪伴。”位晨也表示,AI可承担传授标准化知识的职责,而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兴趣以及人际交往等情感互动方面,仍需老师和家长的深度参与。在产品设计中,应注重引导孩子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但最终情感交互还是要回归到面对面的沟通。
展望未来,孙宏艳认为,AI与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合,为教育公平、教师和家长能力提升以及教育评估监测等方面提供支持。位晨则期待AI能在尊重教育本质和伦理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学习、情感陪伴等功能,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得力伙伴。但无论AI如何发展,都不能取代教育,而是作为辅助手段,助力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