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行进中国丨鱼米之乡何以成为种业大县?

2025-08-12 09:41: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七八月份,皖南大地骄阳似火,走进产粮大县安徽南陵,随处可见一片片稻田,风吹稻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花香味。

南陵县的稻田。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这里就是我的水稻育种基地,共有一千多种‘材料’,你们看,稻田里插着不同的标签,就是为了标记水稻的品类。”63岁的育种“专家”程太平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着,语气中带着自豪。

“你们将不同的稻种称之为‘材料’?为什么不叫‘品种’呢?”

“因为它们现在还在培育和挑选阶段,品种的认定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我们当地都叫‘材料’。”面对记者的疑问,程太平不慌不忙解释道。

程太平正在稻田里研究水稻品种。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南陵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誉。它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正所谓“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里河湖交织、水网密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南陵县适宜水稻生长。

从以传统农耕为主的鱼米之乡到如今的种业大县,南陵是常规水稻、紫云英良种的重要繁育基地。独特的“一稻一红花”种植模式,将水稻产量推向新高,南陵县跻身安徽全省产粮大县之列。

“农家两大宝,猪粪、红花草。”所谓的“红花草”,即指紫云英。除了水稻,南陵县还以种植紫云英闻名,弋江镇紫云英种植历史悠久,是全省紫云英种子生产第一大镇。

盛开的紫云英。受访者供图

有研究表明,紫云英作绿肥,能增加粮食产量5%左右,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提高农产品品质,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始终坚信绿肥对于农田来说才是最好的肥料,好种育好苗,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培育好种子可以让农民增收致富。”芜湖青弋江种业创始人汪根火长期研究紫云英品种改良。

不仅如此,他还将女儿汪玮也带入了育种行业。从大学毕业后,汪玮就回到家乡,扎根农田,潜心育种,如今她也已经39岁了。

“人家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觉得家门口也挺好看的。从原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山也不错,水也不错,乡村的建设也不错。”汪玮微笑着对记者说,脸上满溢着对家乡的热爱。

紫云英作绿肥使用是养地的重要方法。多年来,汪玮和父亲大力发展紫云英产业,培育出“弋江籽”等优良品种,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围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当地,像青弋江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目前,南陵县共有种子生产经营企业9家,3家主要农作物经营企业,6家非农作物生产经营企业。

南陵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积极支持县内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在科技赋能下,近年来南陵县种业发展迅速,有27个水稻品种通过了国家、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此外,南陵县还制定《紫云英种子生产技术规范》等5项标准,县内种业企业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3项。

数据显示,2024年南陵县种子销售1450万公斤,全产业链产值达85亿元。其中,紫云英种子销售量550万公斤,占全国市场总量的35%。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关键。上述负责人表示,县政府围绕种业发展需求,与多所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行科技攻关,着重开展优质紫云英、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打造种业强县标杆。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行走在田间地头,纵横阡陌间涌动着生机与希望。从实验室里的基因解码,到金色稻田的丰收画卷,这一粒粒种子正在为南陵的发展贡献着坚实力量。

点击进入专题

  • 相关阅读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答记者问

    人民网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孙红丽)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2日就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答记者问。 问:我们注意到,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提到中方将采取或者维持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

    时间:08-1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