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圆满收官

2025-10-15 09:10:00

来源:证券日报

原标题: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圆满收官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在10月14日圆满收官。

财政部当日发布的《国债业务公告2025年第167号》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第三次续发行已完成招标工作。计划续发行400亿元,实际续发行面值金额400亿元,本次国债经招标确定的续发行价格为95.41元,折合年收益率为2.24%。这是今年发行的最后一期超长期特别国债。至此,我国年内已累计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与2024年的发行情况相比,今年我国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加大、节奏加快。从规模看,今年发行规模比去年增加3000亿元;从节奏看,今年首期债券和最后一期债券分别在4月24日、10月14日发行,而2024年的首期债券、最后一期债券发行时间是当年的5月17日、11月15日。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从2024年的1万亿元扩大至1.3万亿元,体现出财政对经济增长及需求拉动的支持。节奏方面,今年首发时间比去年提前约一个月,发行完毕时间也相应提前,这有利于集中资金投向关键领域。总体而言,这样的安排展现出财政政策主动担当的意图,也为地方储备项目更早拿到资金、提前进入建设状态提供了窗口。

“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发行节奏提速,起始时间比上年提前近一个月;二是使用方向灵活,有效支持‘两重’‘两新’加快推进;三是规模效益放大,资金总量比上年增长30%,更好满足扩投资、促消费。”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依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期限来看,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包括20年期、30年期、50年期3个品种;从规模来看,20年期发行3000亿元、30年期发行8500亿元、50年期发行1500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超长期’,即期限特别长,都在10年以上。”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有助于匹配更长生命周期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耐心资本”。

今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有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建设,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从资金下达情况看,国家发展改革委9月30日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财政部向地方下达了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至此,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此外,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也已下达完毕,支持设备更新的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1880亿元。

明明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在当前阶段可为需要长期资金、回报周期长、投资体量大的基础设施、产业升级、设备更新等项目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这有助于引导市场投资向重点领域集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财政给予政策支持,让社会资本等可以更多地参与投资和运营,从而形成财政带动、市场跟进的合力。

“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成为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促转型的重要力量,对稳市场、强信心、扩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谓一点发力、多向受益。”张依群表示。

下一步如何更好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使用效能?明明认为,一是可进一步严格项目遴选和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可加快资金下拨节奏、简化审批流程;三是强化全过程监管机制,防止资金被挪用或项目进度滞后等。

白彦锋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防止国债资金在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之间“撒芝麻盐”,也要配套完善年度预算与中长期预算之间的关系,还要保证全生命周期的项目资金本息偿还,即统筹好近期与远期、资金使用与本息偿还之间的多方面关系。

“可进一步增强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的多样性、使用的灵活性、申报的便利性。”张依群表示,应高度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效应的机动性、灵活性、效益性,不仅要强化超长期特别国债在激活以“物”为代表的传统市场要素方面的作用,更要强化其在人力、技术等新型要素的作用效果。

  • 相关阅读
  • 多措并举巩固外贸稳中向好态势

    原标题:今日视点:多措并举巩固外贸稳中向好态势10月15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拉开帷幕。万商云集的广交会被视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观察中国经济乃至全球贸易的重要窗口。从相关数据来看,...

    时间:10-15
  • 国家发改委:支持供热、算力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

    原标题:支持供热、算力等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和规范节能降碳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提高资金...

    时间:10-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