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经济观察

助力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 我国核能供汽取得新进展

2025-11-23 11:37:00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杜燕飞)我国核能供汽取得新进展。海南核电“和气一号”项目21日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利用已建成投产的海南核电1、2号机组作为热源,最大供汽能力为每小时50吨,为产业园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实现了核能综合利用与高耗能产业融合发展。

同日,在核能工业供汽技术交流会上,中核集团发布了全国首个核能工业供汽碳足迹因子,精准计算出利用核能将海水变为工业蒸汽、每千克蒸汽在全生命周期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当于给核能蒸汽办了张“绿色身份证”,有助于提升我国产品绿色竞争力。

核能供汽,是利用核电站的热量供应工业蒸汽,满足石化等高耗能产业用汽需求,是推动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一种途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有序推进蒸汽驱动改电力驱动,鼓励大型石化化工园区探索利用核能供汽供热。《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

“我们以江苏核电‘和气一号’投产一周年为核算周期,经测算,核能供汽碳足迹是燃煤热电联产蒸汽的1/600,是天然气热电联产蒸汽的1/100。”江苏核电专家咨询组组长周萍表示,下一步,将编制核能供汽碳足迹量化标准,搭建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动态跟踪平台,量化核能供汽的减排效应,让每一吨蒸汽提供热量、创造碳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利用核电余热提供工业生产用蒸汽是实现碳中和的一项重要举措。核电余热容量大,大规模开发利用可以降低成本,建议建设聚集的零碳用汽工业产业园,利用核能供汽提供零碳电力和热力,满足园区内企业零碳生产需要。建议与电力部门协调,用足这一柔性负荷资源,研究统一调度模式,确定合理的动态电价,降低接入容量费,支持核能供汽项目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要聚焦传感器精度提升、吸收耦合优化等关键技术,持续降低项目建设和应用成本,让核能供汽技术更成熟、更可靠、更安全,更具竞争力;加快构建核能供汽技术标准、安全规范、碳足迹核算体系,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鼓励地方政府、工业企业积极参与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更多核能供汽与石化化工等产业蓬勃发展新模式。

与会嘉宾认为,“和气一号”相关成果发布和新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核能综合利用从技术示范迈入标准化、规模化新阶段,构建起“热电联产”绿色生态链,其成果将进一步向长三角、粤港澳工业集群复制推广,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核能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多家核电厂正在探索开展核能工业供汽。除已经投产运行的江苏核电和海南核电“和气一号”外,全球首个高温气冷堆与压水堆耦合工业供汽项目——“江苏徐圩核能供热厂”项目已获核准;福清核电蓝色产业园供汽项目已开工建设;漳州能源等单位积极开展调研论证,为开展核能供汽项目工作做准备。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