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指出,在已审批的12家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多数没有按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去建设,很多出现了畸形发展,形成了以房地产项目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有些失去了度假区的功能,“房地产绑架旅游的现象比比皆是。”
5月9日,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司长张坚钟在2012年国际旅游财富峰会上也表示,旅游地产正在成为从其他行业撤出的游资的新出路。
记者在西双版纳调查采访发现,无论是旅游居住配套,还是度假公寓、产权酒店、分时度假酒店,甚至高尔夫球场、主题公园等,这些所谓的旅游地产背后几乎清一色都是房地产开发商,而鲜有旅游类企业的身影。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管理与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张洪向本报表示,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和市场需求巨大,目前云南旅游地产在整体上并不算过剩,但是否应该在近期或者短期内集中上马这么多项目,仍值得商榷。
云南省方面对此已有所警惕,云南省政府正在酝酿出台旅游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旅游产业用地新方式。
目前,云南省国土厅积极探索的旅游产业用地新方式包括:征租结合、只转不征、只征不转、既征又转等。旅游生态用地方面,可能允许农民将农用地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建设用地允许农村以合法的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租、出让、作价出资或入股、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开发经营。
参与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的张洪说:“其实,景观生态用地和基础设施配套用地不一定非要采取征用的办法,也可以和当地村民合作等方式合作。”
该评价指标体系在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验收后,有望于下半年以云南省政府文件的形式出台。(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