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只能扮演裁判员角色,而不能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制定规则,又从事具体事务。否则,权力寻租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防止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为捞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权力寻租,是必须切实抓好的一个关节点。与政治利益引发的权力寻租相比,经济利益产生的权力寻租,更加猖狂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这既是至理名言,也是最难找到有效破解手段和办法的难题之一。
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像中国这样正处于转型期的国家,由于权力监督失控、权力寻租等留下的腐败空间和引发的腐败问题,可能更多一些、更严重一些。
眼下,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化推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但是,从过去3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经验以及需要吸取的教训来看,要想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没有政府的推动,显然是不行的。但是,政府的推动,又不可避免地会与权力交织在一起,给权力寻租等留下太多的空间,给城镇化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给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形成很大的阻力。
据媒体报道,近日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举行的号脉“政府职能”研讨会上,中央纪委有关人士指出,十八大以来,已经曝光公开报道的六七件省部级案件中,大部分都与开发商有利益往来。如四川省原省委书记李春城、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常委王素毅等。
透过这组数据和信息,我们至少还可以作出这样一些判断与推测。首先,“已经曝光和公开报道”这一逻辑性很强的说法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已经掌握证据或正在立案调查,只是尚未公开曝光和报道的信息。这也意味着,一场十分严厉的整肃风暴可能刚刚开始;第二,整肃风暴极有可能以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杀开一条血路,为下一步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既然省部级高干在这场整肃风暴中都没有侥幸过关的机会。那么,作为城镇化建设主要组织者的市、县两级政府,在本次整肃风暴中,也不可能侥幸过关。谁害病、谁吃药的老话,也极有可能在贪官中再次得到验证;第四,从新的一届中央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大力倡导政府职能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大力推进市场化建设来看,今后,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一定会把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寻租等作为关键工作来抓,而不是此前经常出现的“一阵风”。对各级官员、特别是掌握着实权的官员来说,将是严峻的考验。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城镇化建设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城镇建设、城镇改造、房地产开发等,但是,它决不能再延用过去那种大规模、乱象式建设模式,让权力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建设过程中寻租,而必须依据经济发展规律,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由市场来调节和支配,而政府只能扮演裁判员角色,而不能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既制定规则,又从事具体事务。否则,权力寻租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避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现象呢?笔者认为,重点要抓好两个关节点。
第一个关节点,就是政治利益带来的权力寻租。切不要以为,权力寻租只与经济利益挂钩。政治利益带来的权力寻租,有时候比经济利益更为可怕、更加危险。因为,从过去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与城市建设速度太快、规模太大以及房地产市场无序发展有关。而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过度依赖城市建设与开发的政绩效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