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地产,败也地产。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海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一波三折,它在全国范围内的数次亮相不可谓不传奇:上世纪80年代北海只是南海边上的小渔村,几乎没有地产经济的概念;1990年新政出台后,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作用,带来地产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也引爆了“泡沫经济”。
2003年,当地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处置海南省和广西北海市积压房地产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北海地产行业经历了第一轮整顿。
2007年以后,北海地产恢复元气,被认为逐步回归到良性轨道。
那么,经过历届政府多年的整顿、治理和规划,它又将以怎样的姿态进入一个新的盘整期呢?
从每平米万元一下跌到四五百元
1984年,当北海被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时候,北海才与一个内地县城的规模相当,建成面积仅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到14万。
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当地经济基础的薄弱,北海发展问题在起步之初就变成了“老大难”。一直到90年代初期,北海的市容市貌、经济实力和规模大小都与其他十三座沿海城市相去甚远。
当时的执政者们不甘于北海沿海城市的名不副实,满腔热情干出一番事业。执政者开始积极走访“取经”。经历数月的考察走访后,他们最终选择一条捷径——用好手中的土地。
历史证明,正是这七个字注释着“北海现象”的兴衰,改写着北海房地产的格局。1992年开始,一场房地产热潮在整个北海席卷而来。
北海在土地资源和政策方面的松动,以及政府对当地地产环境的造势和布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社会资金。北海一位原住居民回忆称,当时,四川(楼盘)、湖南、贵州(楼盘)等地,甚至西藏(楼盘)、新疆(楼盘)都来到这里投资土地,广为流传的数据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0多家建筑公司进驻北海,142家甲级规划设计院来此开设分院。
同时,到1992年底,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北海外来人已经超过了市区原有人口的一倍以上;同年,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9项主要经济指标综合比较,增长最高的是北海。
20世纪90年代初的那轮房地产热,让当时只有20万人口的北海市成为与海南、深圳(楼盘)齐名的房地产热点地区。
1993年6月24日,中央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五个月不到,北海市依托房产经济支撑起来的繁荣景象,轰然坍塌。与此同时,当宏观调控把地产业从北海经济体系中强行剥离后,北海的经济奇迹就破灭了。
一位亲历者苦笑着对记者说:“1980年代中前期,北海市的房价跌得让人痛心, 每平米从1万元一下就跌到四五百元。”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表示,20年前的那场地产经济泡沫对北海打击很大。由于对开发的形势估计不足,以为这里是开发房地产的天堂,北海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源泉和泡沫典型地区。
整顿烂尾楼
宏观调控使热得烫手的北海房地产骤然降温,许多建设项目相继停工,变成了一栋栋烂尾楼。既沉淀了大量资金,浪费了土地资源,造成诸多经济后遗症,又留下了众多城市“疮疤”。
北海由此背上了沉重包袱,以烂尾楼为特征的房地产遗留问题,长时间影响北海经济发展。
2000年开始,北海市委市政府把盘活地产工作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出台系列措施,清理债务,明晰产权,培育市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当地在盘整土地、消化空置商品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分布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和城市重要区域的130多个共计120平方米的停缓建工程仍未得到有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