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称为“脉象读心术”的心理脉象悄然出现在中医诊断领域。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中医心理脉象打破了这种认识,并把人类心理情感活动变成从脉象上可知、可识、可读的一门学科,是对传统医学心理学的一项突破。
“医学之要,贵于切脉”。摸脉是中医的诊法之一,高明的中医可以通过摸脉判断现在的身体状况及预测疾病的发生,甚至从脉象上获知你的心理状态,以此做出健康提醒。近年来,被称为“脉象读心术”的心理脉象悄然出现在中医诊断领域。它究竟是什么样的诊脉方法,对我们身心健康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七情脉”
是心理脉象的最早范本
从历史渊源讲,心理脉象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这是讲人体受到惊吓或恐怖,甚至因动静之间的变化,脉搏都会随之改变。
中医古籍的“七情脉”是心理脉象的最早范本。《医学入门》中称:“喜则伤心脉必虚,思传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定濡,恐伤于肾脉沉是”,阐述了不同心理对脉象的影响。其他更多的古籍大量记载着脉象与心理的关系,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称“数则烦心”,指出数而躁的脉象蕴含着心烦的成分;《素问·大奇论篇》中称“肝脉骛暴,有所惊骇”,意即人体受到大的惊吓之后,肝脉会出现躁疾散乱的现象。
《续名医类案》记载了一个著名的脉象心理治疗的故事。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两年余不寐。张子和看后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丈夫怒而激之也,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这讲述了患者脉象缓所表述的心理原因为“思伤脾”,医生采用激怒的方法使其痊愈,在临床上确实有借鉴意义。
人类心理可知、可识、可读
心理脉象并不神秘,它是把古代心理脉象方面的研究系统化、条理化,再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一门中医心理诊断技术。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中医心理脉象打破了这种认识,并把人类心理情感活动变成从脉象上可知、可识、可读的一门学科,是对传统医学心理学的一项突破。
心理脉象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着普遍意义。研究表明,现代疾病中有40%~60%伴有心理因素,在心理脉象诊察的模式下,70%~80%的癌症患者发病前有心理因素或心理伤害。20%~30%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约33%的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调查表明,在英年早逝的教师中,每10人中就有7~8人生前曾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疾患,约70%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脉象的优势在于,即使患者不表述,医生也能通过把脉感知对方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并加以中医心理辅导。当人们患有心理疾病而心怀恐惧,难以向他人倾诉时,心理脉象以一种最平易近人、被人友善接受的心理交流模式进行心理的疏导和治疗。
心理脉象对感知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各种心理疾病过程中心理因素,以及身体疾病导致的心理疾病,如中风后抑郁、心理疾病导致的身体疾病,如社交恐怖导致的血压升高等,具有相当的优势。
儿童心理问题是监护重点
儿童心理问题是心理脉象的监护重点。幼儿心理性格特征大部分在5岁以前形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妇幼保健院一组1200名接受调查的孩子中,32.7%的儿童存在睡眠问题、17.7%的儿童出现抑郁、10.5%的儿童存在焦虑、身体诉说不适的儿童约占11.4%、多动问题占14.0%、社会退缩问题占12.9%。在孩子不会主动阐述的情况下,心理脉象对儿童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缺陷识别与纠正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心理脉象对学生心理特征和心理取向、学习方向与动力、智力、心理素质、逆反心理、早恋心理等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