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医务工作者系列”记者调研报告3
不穿白大褂的“全民医生”们
他们不直接面对某一位患者;他们不打针开药、不拿手术刀、不看化验单。他们的工作岗位在餐馆后厨、餐馆库房;他们的岗位在教室,在疫苗接种点;他们的岗位在实验室……
他们在幕后日复一日的工作,他们的付出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他们就是给特定人群“问诊”的公共卫生人员,我们称他们为不穿白大褂的“全民医生”。
顺义疾控中心
出诊医:李永进 张晓辉
耐心
填份调查表要登四次门
北京居民胖不胖?居民的血脂高吗?每天吃得是不是太油了、太咸了……为了得到这些数据,疾控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到居民家中采集数据,而每户居民的调查数据都需要疾控人员连续四天入户采集才能完成。近日,记者跟随顺义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李永进和张晓辉,来到位于北六环外的顺义区马坡镇衙门村一起采集数据。
“来啦!欢迎!”记者和调查员刚到村委会,村妇女主任薛淑耕和今年新来的大学生村官陈瑶就过来招呼调查员。李永进告诉记者,到不认识的人家里问每天吃什么、喝什么不是件容易事,必须要有村委会的配合。
“我陪着你们入户。”55岁的薛大姐热情爽朗,推着自行车在前边带路;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的陈瑶已经融入了村里的生活,她骄傲地说,“我们村是马坡镇最大的村,有800多户呢。”说话间,调查员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薛主任上前敲开门,女主人马大姐热情地招呼着调查员,“快进来!”然后挑开门帘,引着大家进了屋。调查员从双肩背包里拿出了表格。
李永进向男主人介绍了调查的基本情况:“我们从今天开始连续四天、每天晚上都来进行一次调查,主要包括家里每个人每天的饮食、油盐调味品的使用情况、身体状况等。周日早上还会为你们全家进行一次体检,需要抽血,那天早上不要吃饭……”调查员张晓辉告诉记者,到每户人家调查前都要先介绍一下情况,然后请居民签订知情同意书。
在填写完一家人的基本情况后,调查员要进居民家的厨房进行称重。马大姐家的厨房在院子的最里面。厨房里的一个小炉子上正烧着水,一口方方正正的大灶擦得干干净净,上面依次摆放着香油、酱油、醋……调查员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型电子秤,把所有的调味品一一称重并进行记录,“第四天再次称重,然后计算出调味品的用量。”马大姐说,家里人“口重”,爱吃咸的,吃多少盐平时还真没算过,趁这次调查的机会,也掌握一下。
从马大姐家出来时,村里的路灯已经亮了。李永进和张晓辉坐在马路边,借着路灯的光亮,把刚才调查的数据简单进行了整理。“明天还要正常上班,很难挤出时间专门整理数据。”李永进说,有时候没有路灯,他们就打着手电筒整理数据。张晓辉则从背包里拿出了统一配备的手电筒,照了照自己胸前挂的工作证,“这都是统一的,工作证上还有照片呢。”
这天晚上,两位调查员结束调查时已经9点了。“回到家要9点半。”两位调查员都住在顺义城区,和他们一样在衙门村采集数据的工作人员还有24人。完成当天的入户工作后,他们分乘三辆车赶回顺义城区。
“调查特别占人力”
李永进所在的顺义区疾控中心食品环境卫生科科长梁和平介绍说,科里只有5名工作人员,其他的调查员都是从中心其他科室临时借调的。
“调查特别花钱”
“培训调查员、印刷表格……只要启动就需要经费,”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主任医师黄磊说,像顺义这次进行的2011年北京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不仅市财政有投入,区里也要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