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8月5日电 题:国际医疗纠纷调解专家齐聚山西交流经验
作者 范丽芳
医疗纠纷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5日,来自英国、美国、日本及中国海内外百余名医疗纠纷调解领域的理论、实践专家齐聚山西太原,共同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化解医疗纠纷。
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复杂性使医疗纠纷的发生不可避免,而由此引发的伤医杀医事件近年愈演愈烈。此次大会提供数据显示,2010年,德国每千名医师发生医疗纠纷件数为24.5,英国则更高,达到59.6件。
为研究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高效调解途径,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山西省医患和谐建设促进会受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举办了“2014年太原国际医疗纠纷调处研讨会”。
根据专业机构对山西医疗纠纷的监测,大约七成的医疗纠纷滞留在医院,院方则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而且原始处理医疗纠纷的方法是双方对立,互不退步。”日本医疗纠纷调解员协会常务理事和田仁孝坦言,此种方式反而让双方关系恶化,专业调解员的出现成为必然,他们促使医患双方对话,资讯共享,并不断调整认识分歧。
中国台湾则将专业调解称为“沟通关怀”。如今,这种“沟通关怀”已被普遍应用。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全国共有医疗纠纷调解组织1358个,调解员1.5万人;而到2014年5月,调解组织增加到3396个,且有五成得到政府财政支持,调解员增加1万。
山西省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做为在全国成立较早的组织,逐渐引进医疗责任保险机制等,已让3万余民众受益。据山西省医调委主任韩学军介绍,截至2013年底,该组织共受理医疗纠纷案件7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0%。
研讨会上,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晏英认为,中国的医疗纠纷调解组织在补救医生人文教育的不足的同时,还要转变沟通的方式。
“医疗纠纷调解应从评价型向促进型转变。”晏英解释,评价型调解只是提供与争议有关的法律、事实和证据的意见,籍此说服各方解决纠纷,而促进型调解侧重于提供沟通平台,医患双方能够藉此进行感情的宣泄,帮助找出共同利益点。”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同。“患者的自主决策权比被强加的决策赢得更多的顺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伦理调解课程创立者和主要调解者爱德华·伯格曼在其发言中提到。
据悉,此次会议将持续四天,来自内蒙、南宁等全国各地百余名临床医务工作者及调解员共同参与讨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