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早在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等代表,就提交过议案,建议将《教育投入法》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他们提出,要尽快组织对制定《教育投入法》的研究论证,将教育投入真正纳入依法实施、依法监管的法制化轨道,进一步明确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主体和划拨渠道,规定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保障和监督责任,规范操作程序,对事关教育投入的违法行为依法制裁,真正做到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他们还建议,制定《教育投入法》,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按照各级政府财力水平的具体情况,从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出发,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记者 任姗姗)
“基层达标,很难”
一位基层教育官员的经费观
在湖南长沙,岳麓区的财政收入不算高,但这个区的教育投入近几年增长最快,增幅居全市之首。
喻晓黎,岳麓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在基层当教育官,说起教育投入,一肚子感慨。
增幅最大,占比仍低
教育要优先发展,经费投入必须优先保障。怎么投入?喻晓黎拿岳麓区作例子:尽管岳麓区财力在长沙最弱,义务教育任务最重,但区里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09年,区教育投入近4亿元,增幅达54%,比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高出31.5个百分点,是该区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增幅居全市五区之首。
“在岳麓,教育局是掌握资金最多的部门之一。”喻晓黎很自豪。
尽管教育投入如此快速增长,与GDP相比,比例仍然较低,远未达到4%。根据岳麓区公开资料,2009年,该区的GDP达到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财政收入为14亿元,增长22.5%。
投入不足,系统问题
喻晓黎认为,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涉及财政支出的结构。
“很多地方,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人员工资,是‘吃饭财政’。政府怎么可能有钱去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教育投入不足,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系统问题。”他认为,“要减少政府的运行成本,让政府有更多可支配的财政收入。”
岳麓区的教育投入结构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5年前,区财政主要保障教师工资;近5年,用于学校建设的投入增长最快。2007年达到3400万元;2008年为6000万元;去年更达到1.2亿元。
喻晓黎说,接下来的3年,岳麓区至少还要投入6亿元用于学校安全工程建设。
数字水分,混淆事实
在喻晓黎看来,教育投入的关键,在于落实考核机制。
他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规定,要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在岳麓区,他们实施了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制度,将教育经费纳入区人大的监督和审议范畴,切实保障了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但在一些贫困地方,如果没有监督和考核,规定很难落到实处。
对于4%的指标,喻晓黎还有感慨:得注意“挤水分”。“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喜欢数字出政绩,在GDP数字上下功夫,有时会夸大本地区的GDP数字,这样一来,作为分母的GDP,就被注了水。”他说,“只有各种数字实实在在,才能准确地反映出教育投入的比例。”
作为基层教育官员,喻晓黎实话实说,“教育支出要达到4%的目标很难。”他的建议是:着眼现有的资金约束条件,提高财政教育投入的效率;着手体制改革,合理分配教育投入,改进国家教育投入预算及管理制度,扩大支出和提高效率两者并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