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出国应该先算“性价比”
低龄出国风潮涌起,其“性价比”是否真如想象中高?
5年前,邓榕将正在念初二的女儿刘佳(化名)送到了美国读九年级,因为平时成绩和SSAT的分数都不错,刘佳顺利申请到一所私立学校的寄宿学位。“当时全家人都特别自豪,直到孩子哭得声嘶力竭地打电话说想马上回来,我和她爸的心都碎了。”
邓榕还记得,女儿当时说吃不惯西餐,因为有语言障碍,常被同学嘲笑是“聋哑人”……这样的煎熬持续了足有一年多。
去年女儿考上了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是值得高兴的事,邓榕却笑不出来。因为最近一次女儿回家,做母亲的突然觉得孩子很陌生。“她说三两句就冒一串英文,给她买衣服嫌土,跟她上茶楼嫌吵,自己大半夜跑出门去连招呼都不打一声。”邓榕禁不住哽咽,“五年下来花了上百万,女儿有出息了,却不亲了,你说当初是对还是错呢?”
事实上,刘佳这样的例子并不极端。有教育网站曾做过一个调查:在随机调查的100名留学学生家长中,有12%的家长发现孩子在国外宽松的环境下出现厌学、疯玩、早恋等现象,其出国时年龄大多在10-15岁之间。
“个人不赞成学生太早出国留学,基础教育还是国内更扎实!”作为一所外语学校的“大家长”,在广外外校校长李建民看来,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时期出国不仅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心智也远未成熟。(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