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里看世界。中国高考就是这滴水。人的一生中,鲜有几次刻骨铭心、心潮澎湃的事件。经历过高考的人们,定然会把“高考经历”镶嵌进自己记忆的深处,相伴终身!
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高考时代”的开始。高考制度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有人说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是不幸的,他们学到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有人说60年代的大学生是幸运的,他们坎坷的经历造就了淡定的人生。无论怎样,在那个弥漫着各种气息的时代,如今已迈入花甲的他们,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先学做人再做学问,要懂得珍惜身边的幸福,在逆境中学会百折不挠。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但须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废除招生考试,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工农兵大学生由此出现。1977年秋后,恢复高考的消息在中国上空传递,不断撞击叠加,从30余岁的壮年到14岁的学子,无不跃跃欲试,都想为国家的复苏、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搏击一番。于是,上百万青年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高考。而此前,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这年高考,积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梦想,那是压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那是一个国家重建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开始。恢复高考不仅是简单恢复一个入学考试,而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可谓“万人挤独木桥”。
从1977年恢复开始,“定向分配”、“并轨招生”、“大规模扩招”、“自主招生”,高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了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
“上世纪70年代一本练习题,一碗绿豆汤,高考花费5角钱。2013年高考前请一对一补课、订营养餐,租学区房花费6万元……”这是最近网上很火的“高考成本变迁示意图”,从5角钱到数万元,从一套被褥一张录取通知书到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等入学必备利器,高考成本的变迁无不折射出经济文化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情绪挥发。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高考已经走到了第61个年头。回首过往,一年年高考改变了一代代人的命运。在奔腾的时代洪流中,裹挟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属于你的时代是怎样的呢?属于你的高考记忆又是何种滋味?不需追问!一滴水里看世界,半辨花上品人生。在你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我们斗志昂扬,信心满满;那一年,我们披星戴月,夜以继日;那一年,我们风雨兼程,同舟共济。
那一年,我们这样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