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名校和村小进行捆绑式考核 促使城区教师流向农村

名校和村小进行捆绑式考核 促使城区教师流向农村

2013-12-09 10:35:00

来源:今日早报

  “校级间存在差异,关键在于管理,也就是校长,还在于师资,也就是骨干教师。”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认为。

  上周五,浙江省教育厅在衢州召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

  今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

  可是,文件出台近半年,教师的流动却显得“乏力”。“目前,存在较大阻力。”省教育厅的一位相关人士坦言。为什么?“激励政策不够。另外,各地状况不同,特别是山区,很难将城区的教师流动过去。”他分析。

  面目前,衢州柯城区的教师流动却呈现这样一组数据:城区交流到农村占68.66%,农村交流到城区占20.9%,各级名师从城市流向农村比例达53%;农村学校超过85%的校长和超过50%的副校长,均来自城区学校。

  这么高的流动比例,他们究竟是怎么实现的?

  2007年,衢州柯城出台“一校两区”的文件。即农村的完小(村小)并入市区的名校,成为其一个校区。同时,衢州柯城区对城区参与托管的学校和被托管的农村学校进行捆绑式考核。

  捆绑之下,两校的人、财、物,全合并为一所学校,并由校长统一安排。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自然就会输入农村。连距离柯城市区30公里山路的完小,也来了市区的名师。

  一校两区后,“教师没有身份区别,只有岗位区别。这样,流动的阻力就会减少。”每学年,两个校区统一调整学科教师分配。至今,已有31位衢州兴华中学本部的教师到华墅任教。同时,华墅的21名教师在本部进行1-2年的专业培养。其中一部分回华墅后,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据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兴华中学华墅校区的初三毕业学生成绩与进校时对比,提升幅度居衢州柯城区之首。(本报记者 高逸平)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