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卧病在床,王庚亮老人依然坚持读书看报。
老人向庙沟镇中心小学贫困学生捐赠羽绒服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肖 云 通讯员 陈风军)几个月前,镇安县永乐镇90岁的退休老教师王庚亮突发脑梗,卧床不起,10多年来他自发每周两次为过往群众手抄的8块黑板报也停止了更新。驻足在内容已有些陈旧的黑板报前,时时听到有人念起老人的好,唏嘘着他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
苦难的童年
1924年,王庚亮出生于丹凤县龙驹寨白家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幼的他经历过战争、饥荒、亲人离世、被抓壮丁虎口逃生的种种磨难,变得异常坚毅果敢。20岁时,王庚亮在乡亲们的举荐下,在丹凤县国民党所办的付家塬村第二小学当了一名教师。那时,国民党特务、“剿共稽查队”队员就驻扎在学校隔壁,经常到学校打听、搜集共产党员及地下工作者的名单和住址,破坏党的地下组织。王庚亮在教书的同时,秘密做着我党的地下通信联络工作,他把从特务那里知道的“剿共”信息写成纸条,及时传递给联络员,成功地保护了数十名党员和地下工作者的生命安危。
38年教学生涯只请过7天假
解放后,王庚亮被选送到商洛速成师范学校接受正规教育。1952年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边远山区去,支援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的号召,用扁担一头挑着3岁的大儿子,一头挑着破烂的被褥,带着妻子来到离家乡500多里的镇安县庙沟乡五龙台初小教书,赶到时,妻子不禁为恶劣的条件失声痛哭。这里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一座破庙就是学校的所在地,但是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王庚亮有了留下来的动力。没有校舍,他动员群众拆掉破庙,利用旧砖瓦盖起了简易校舍;没有桌凳,动员学生从家里搬来大大小小的桌椅;没有黑板,他亲自动手制作;没有课本,他自己刻印。
上世纪50年代的庙沟乡,本地教师特别少,为了填补教育空白,王庚亮的教学点变了5处,且条件一处比一处差。1964年,王庚亮在五一村小学任教,与五一相邻的五四大队有十几名适龄儿童因离校太远不能入学,王庚亮一面动员生产队办学,一面用每周一、三、五下午的休息时间,为这些孩子上课,前后坚持了3个月,感动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而创办了本地第一所民办初小,解决了学生的上学难问题。1968年开学的时候,西安至镇安的公路不通,王庚亮和另一名教师冒着大雪徒步翻越秦岭去西安买回课本。当他把60套课本背回学校时,双脚已冻得不听使唤,至今还留有后遗症。
1974年,王庚亮又调到长沙小学,这里的条件更为艰苦,3名教师挤在一间风雨飘摇的宿舍里,40多名学生共用6张破烂不堪的桌子,教室的门是借来的牛栏门,学生坐的是石头。王庚亮来到这里以后,积极发动师生搞勤工俭学。第一年,学校建起了操场,添置了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第二年、第三年……6年过去了,学校相继配齐了43套新桌椅,还为部分学生减免了书费、学杂费,学生也增加至80多名。有一次,王庚亮的一条腿意外撞伤,为了不耽误教学,他依旧天天趟水过河来到学校,一来一去引发感染,肿痛的腿使他无法下床,他就把黑板放在床边,在宿舍给学生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