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王庚亮极少请假。1978年正月,大儿子要结婚了,作为父亲,理应好好地为儿子庆贺一番,可是到了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他变卦了。他叫来儿子,问:“明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不是我举行婚礼的日子吗?”他又问:“还是什么日子?”儿子有点懵了,想了想说:“还是学校开学的日子。”王庚亮说:“这就对了,我不能参加你的婚礼了。”最后,在乡邻的劝说下,王庚亮还是参加了儿子的婚礼,但结束后,他立即从30多里外赶回了学校。他没有提及儿子的婚事,而是歉疚地对前来报名的学生及家长们说:“对不起,今天我迟到了两小时。”
父亲去世,王庚亮也只是从邮局给老家寄了20元钱以示尽孝。1989年,岳母去世,岳父年迈体弱,需要他赶回老家料理丧事,教了38年书的王庚亮第一次请了7天假。由于乘车不方便,他从庙沟到镇安县城,再转车到商州,最后辗转到丹凤乡下,往返路上就花去了5天时间。为岳母办完丧事后,他就连夜返回了学校。
38年来,王庚亮有两次调往县城学校的机会,他却淡然地称:“我就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了,就在长沙初小退休。”到了退休的年纪,想到长沙初小地处穷乡僻壤,没人愿意来到这里教学,他退了,谁来教那些娃娃们?于是,他提出,自己身体好,再教几年,等分配来新的老师再退休也不迟,这一教又是5年。1989年7月,“超期服役“的王庚亮正式退休,回到了县城里的儿女们身边。一晃数十年,青发变白头,王庚亮在庙沟乡辗转数个学校,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他也被共青团省委评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被省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义务办黑板报200期
退休后,当王庚亮把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交给县直机关党委时,接待他的党委书记刘振民说:“你是退休干部,县上还没有专门的退休支部,你牵头组建一个退休支部,怎么样?”王庚亮爽快地答应下来。他四处牵头,调查县直机关退休干部党员的情况,向县直机关党委写组建申请,在他的积极努力下,1989年底,县直机关党委批准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县直机关退休职工党支部。
当时,退休支部共有12名退休干部党员,大家一致选举王庚亮为支部书记。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王庚亮一直干了7年,他主意多,点子新,大事小事身先士卒,把所有的老干部都紧紧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他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坚持每月15日集体学习,带头并提醒老党员按时缴纳党费,定期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娱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党建主题活动,把退休支部的组织生活开展得红红火火。2004年上半年,在他的多方争取下,县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局、县双退所为退休支部在县委党校租用房屋,购置桌椅,建起了标准化的党员活动室。
“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时刻要求自己保持先进性不褪色。”这是王庚亮在一篇学习心得体会中写的一句话。每天,他都要利用2至3个小时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更换黑板报内容。他把学习与养生之道紧密地联系起来,记半个小时左右的学习笔记,出门散步半个小时,然后再学习,做到动静结合。他认为学习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每天写字,能预防老年人手臂颤抖的毛病;每天学习,就是让大脑做“思维体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每天看书读报,可以防止眼睛昏花,保持一个健康、积极、平和的心态。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每记一段学习笔记,就写一段心得体会,并把学习笔记中的内容摘抄到宣传小黑板上,让过往群众学习。这期间,他写下心得体会30本,计68万字。
1996年以来,王庚亮每年拿出600元钱订阅党报党刊和实用技术报刊,在自学的同时,免费向过往群众与在校学生赠阅。他还在自己的粮油店旁边与房屋外制作了1.5平方米的黑板8块,每周更换两次内容,用粉笔随时摘抄党的政策、时政要闻、生活常识、致富信息等内容,供过往群众阅读。10年来,黑板报先后更换200多期,刊登新闻和各类信息1万多条、10余万字,年接待群众6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