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瞄准社会需求培养复合型医学人才

2024-03-13 08:36:00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专业指南》),提出新增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分别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为什么要引导开设这些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医学人才缺口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医药健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更多的医学人才,使相关人才缺乏问题日益突显。这是国家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最直接的动因。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王冬表示,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医药产业的持续升级,使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上升。仅依靠高校毕业生,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除了对口专业的本科高校毕业生外,主要为来自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或由企业自行培养的人才。”王冬表示,尽管培养渠道多元,行业企业“各显神通”,但相关领域仍然缺乏高端人才。

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孙敏捷持有相同观点。他表示,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大健康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转型等因素催生了新的、细化的职业需求。

“尤其是在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药学、药物经济学、医疗保障、老年健康服务等领域,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缺口巨大。这直接推动了新专业的产生。”孙敏捷说。

交叉融合是共同特征

王冬表示,虽然新专业是面向医学人才数量缺口现状开设的,但培养目标并不仅是增加人才数量,而是使人才结构与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5个新专业可满足诸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仅以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从事生物信息学家、数据分析师和生物统计学人员等多种职业。

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新专业也应更重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不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培养医师或者药师。

“新专业将助力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共同发展,为中国医疗健康事业提供多层次支持,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与进步。未来,大家将看到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在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老年医疗服务优化、健康管理与预防水平提升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王冬说。

“过去的思路是‘以治病为中心’,现在的思路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有保障,是医药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孙敏捷表示。

“此次增设的5个新专业,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除了强调学科交叉外,这些新专业还具有聚焦技术创新、顺应社会需求的特点。”孙敏捷说。从学科门类上看,此次新增的新医科(含药学)专业是将“医学”“工学”“理学”“文学”等多个传统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相比传统医学更加强调专业的交叉融合特性。

“新专业拓宽了传统医学专业的边界,也将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催生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健康。”孙敏捷说。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此次增设的5个新专业并非新鲜事物。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其中的部分专业,或是与这5个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例如,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开设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

孙敏捷介绍,该校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专业于2022年获批,2023年已招生64人,毕业生可在生物、制药、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等领域从事人工智能建模、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在智能医学、药学、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进一步深造。

“中国药科大学正在稳步推进新医科专业的申报筹备工作,预计2024年新增药物经济与管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专业,2025年新增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实现新医科专业全覆盖。”孙敏捷表示。

谈及如何做好新专业的建设,孙敏捷说,高校应瞄准健康中国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建立一套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响应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适时调整专业。

《专业指南》也提及,新专业的设置原则包括建立引导性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开设新专业,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步到位”,而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除了建设面向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的新专业,中国药科大学也在推进化学药、中药、生物药等传统医药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升级、课程体系改革,促进专业设置与人才、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孙敏捷说。(孙明源 姜晨)

  • 相关阅读
  • 自研技术助“芯屏汽合”加速跑

    原标题:自研技术助“芯屏汽合”加速跑 安徽合肥抢抓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芯屏汽合”新兴产业集群。日前,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东超科技工厂,技术人员在检查负折射平板透镜原材料的品质。东超科...

    时间:03-14
  • 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

    原标题: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我们就是要做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把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紧密缝合!”日前,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

    时间:03-14
  • 虚拟策展拓展美育空间

      第二届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云端颁奖典礼   “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人才培训”项目授课现场  知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Kelly),在其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中预测,5000天后将出现一个...

    时间:03-14
  • 浙大向港科大赠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新华社香港3月12日电(记者黄茜恬)浙江大学向香港科技大学赠送“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仪式12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  仪式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专家向现场嘉宾介绍有关情况。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

    时间:03-14
  • “祖国有宽广的发展平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引发留学归国人员广泛关注。留学归国人员是时代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他们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推动高...

    时间:03-14
  • 香港师生感受内地发展脉动

      3月12日,搭乘香港快运航空首航航班抵京的香港中小学生参观团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内参加活动。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罗鑫)12日,香港快运航空UO260次航班顺利抵达北京大兴国际...

    时间:03-14
  • “订单式”教育促就业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等方式,开设烹饪、会计事务、电子商务等就业需求量大的技能型专业,培养“订单式”职业人才。  图为学生...

    时间:03-14
  • 加强基础研究 培育新质生产力

      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的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展台。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在红豆杉细胞里,紫杉醇是怎么合成和调控的?近一段时间,闫建斌团队正在埋头研究其中的机...

    时间:03-14
  •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下降趋势

    原标题: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呈下降趋势 记者13日从国家疾控局获悉,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52.6%)下降0.7个百分点,与2018年全国近视摸底调查结果...

    时间:03-14
  • 全国首个高校“文化遗产”类学院成立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孙竞)日前,全国第一家文化遗产领域的卓越工程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卓越工程师学院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高校里的“文化遗产”类学院。据介绍,学院将整合考古、文物、艺术、...

    时间:03-13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