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多维创新激活历史记忆

2024-10-22 08:50:00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多维创新激活历史记忆

青少年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习修复知识。受访单位供图

戴上3D眼镜,瞬间穿梭时空长廊;漫步于文物标本间,巴渝文化的深厚底蕴触手可及;参与文物修复,那份历史的重量与珍贵在指尖流转……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物考古研究院”),凭借其“三馆一院”的创新文物活化体系,搭起文物与市民沟通的桥梁,也成了山城文化地图上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记者近日从重庆市文物局获悉,文物考古研究院“开放考古遗产资源,推动文物活起来”项目入选了首批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让古老遗产焕发活力

文物活化,核心在于创新利用。在这里,“三馆一院”——重庆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重庆故事馆及枇杷山书院,共同编织成一张集展示、体验、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文化网络。以此为依托,文物考古研究院不断探索“考古+”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步入重庆考古标本陈列馆,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廊。为了让尘封的文物重见天日,这里独创“透明库房”概念,采用“半藏半展”模式,通过《巴风渝韵》《美石美刻》《春秋不朽》三大展览,精心呈现了2280件珍贵文物标本,系统呈现了重庆地区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脉络。

在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科技力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3D全息投影、全景五面屏、三维立体吸附式文物修复益智教具、巴人AR换装游戏……一系列高科技互动体验项目让公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考古现场;在红外捕捉、雷达跟踪等多种技术的加持下,考古现场、文物标本三维数字化重现,让公众通过沉浸式、互动式模拟,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

此外,生物考古与文物修复透明工作坊的设立,更是将重庆科技考古的成果直观展现给公众。这里不仅展示生物考古的奥秘与现代动植物标本,还全流程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孩子们在这里体验模拟修复,不仅学会了修复知识,更在过程中培养了细心与耐心。前来体验的学生李如许说:“亲手触摸历史,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鲜活与温度。我们要将文物修复技术好好传承下去。”

文物考古研究院还携手8所中小学,创立重庆考古联盟校,组建“重庆考古少年团”,通过考古研学、历史科普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领略考古的魅力。自启动以来,“重庆考古”系列研学项目已举办超过150场活动,吸引超过8万名参与者,在巴渝大地掀起了一股文物考古学习体验的热潮。

让考古与大众心灵相通

在文物考古研究院,不仅文物与公众紧密相连,连历史建筑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周末时光,枇杷山书院成为市民的热门去处,一杯咖啡、一本好书、一场讲座,让这里成为知识与文化的交流胜地。

“枇杷山书院不仅为考古专业人员和考古爱好者提供阅读交流空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参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吴广说,作为重庆首家考古类书院,枇杷山书院依托中共重庆市委会办公大楼旧址报告厅改造而成,藏书量达3万余册,免费向公众开放。它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成为连接考古与大众的文化桥梁。

通过IP授权,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巧妙利用文物建筑,打造出“重庆故事馆·枇杷山宝库”综合文旅项目。其涵盖青少年考古研学、文物修复体验、考古文创开发等多种业态,为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的原创红色党建剧《无声的英雄》与沉浸式悬疑话剧《雾起江州》,更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重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公众营造了一个个充满魅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表示,未来,该院将继续深耕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推动文物、文创、文旅的深度融合,让重庆考古形象更加亮丽,让巴渝文化更加生动,让文旅融合之火更加旺盛,共同见证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复兴。

(记者 雍 黎)

  • 相关阅读
  • 返乡“新农人”徐旭东:为希望的田野注入青春能量

    6年前,徐旭东大学毕业回到农村,跟着爷爷、父亲干起了农业。他加入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科研团队试验了很多小麦品种,并通过农业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丰产丰收。...

    时间:10-22
  • “朝着更加公平、稳定与繁荣的国际秩序迈进”

    原标题:“朝着更加公平、稳定与繁荣的国际秩序迈进”“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这激发我们对全球发展与治理体系变革进行深入思考。”南非共产党总书记索利·马派拉在第二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

    时间:10-22
  • 广西“00后”女孩追“蜂”人 守护乡村甜蜜事业

    原标题:广西“00后”女孩追“蜂”人 守护乡村甜蜜事业日前,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镇中段村上中段屯桉树林下,摆放着100余个方方正正的蜂箱,成群结队的蜜蜂围着蜂箱飞舞。身着防蜂服的“00后”女孩吴素英打开蜂箱...

    时间:10-22
  • 多方合力,托举体育梦想

      满足运动需求、发掘体育人才、完善培养体系——  管好用好体育培训机构  本报记者陈晨曦刘硕阳  2024年湖北省社会俱乐部运动会日前在咸宁市落下帷幕,来自156个体育俱乐部的2000余名青少年参加了田径、跆拳...

    时间:10-22
  • 丰富赛事供给 搭建成长舞台(特写)

      由短跑名将苏炳添参与建立的广东省速度能力研究重点实验室迎来了几名特殊的客人,韩信等年轻短跑运动员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专业、细致的测试。  尽管只有12岁,但韩信已经在田径赛场崭露头角。在今年8月举行的2...

    时间:10-22
  • 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出彩机会(记者手记)

      10月初,为期两天的2024WSE田径公开赛北京站在国家奥体中心举行。这座举办过多项世界大赛的体育场,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年轻选手,洋溢着青春活力。  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未来将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会成为...

    时间:10-22
  • 北京明清考古研究中心成立

      本报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施芳)北京明清考古研究中心近日揭牌成立。中心由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合作建立,将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合作研究...

    时间:10-22
  • 微专业缘何受热捧(人民时评)

      丰富多样的微专业课程,为人们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丰富生活提供了新的选择    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自然教育微专业迎来首批新生,54名学生中有35名来自校外。按照课表安排,周末的一天里,学生们会学...

    时间:10-22
  • 研究生教育,走向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

    原标题:研究生教育,走向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 不久前,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正式开启,关注者众。读研、继续深造,正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的选择。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我国研究生...

    时间:10-22
  • 让国防教育浸润人心

    原标题:让国防教育浸润人心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自9月21日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正式施行以来,各地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活动,着力提高全...

    时间:10-2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