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国军情

“南水北调源头”的守护神

“南水北调源头”的守护神

2012-06-12 17:00:06

  坐落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市西郊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由枢纽工程北望,广袤的苏北平原河网密布,稻菽千重,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在历史上,这里又是个易旱易涝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61年12月挥开了第一锹土,1977年3月,一个拥有远东最大排灌能力,能灌、能排、能发电、能航运的综合水利枢纽在世界东方巍然出现,这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源头。伴随“南水北调”建成之日起,一群打背包的青年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进驻源头,自此揭开了武警江苏总队扬州市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官兵保卫“源头”的序幕。

  源头唱响“忠诚之歌”:舍生忘死维护源头安全

  “三十年的风雨变迁,江边的芦苇丛凋了又绿,中队官兵换了官兵一茬又一茬,但是所有官兵个个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视水利枢纽的安全胜过自身生命”,直属大队大队长朱以良说。朱大队长被官兵亲切的称呼为源头的“活档案”,从当战士到提干、任大队干部,一直与源头渊源深厚,有着特殊的感情。守护源头近16年,一中队俨然成为他的家,对于“家里”发生的每一件事,现在回忆起来,他件件如数家珍……

  2010年5月30日,一场狂风暴雨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枢纽河道突然出现险情,高3米多、方圆200亩的排泥场突然裂开8米多长的缺口,大量类似“泥石流”的泥水涌向附近的居民小区,导致多户居民被困泥水中。中队官兵接到命令后,火速到达现场。雨大、水急,困难重重,中队干部了解过地形和水情后立即进行战前动员,指挥大家展开抢救: 一组挖土,一组扎袋,另一组搬运,汇入到当地村镇干群铲土、扛沙、堵漏的“洪流”中。官兵们忍受着泥流中的石子对身体的撞击,立即用自己的身体在缺口处搭起了一堵人墙,然后将传来的沙袋堵在缺口上。大家身上沾满了泥浆,完全成了“泥人”,所能看见的只剩下眼睛和牙齿。滑倒了,又从地上爬起来;工具折断了,他们就用全是血泡的手来挖掘。经过近3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一道长约40米的堤坝,巍然矗立在大家面前!

  2011年,5月27日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这天晚上23时整,正在四号站巡逻的班长张如峰和战士陈辉,像往常一样警惕地注视着警戒区域。借助昏暗的灯光,他们发现两名身着电工服的年青人正往蛇皮口袋里装电缆线。异常的举动,职业的敏感,使张班长和小陈警觉顿生,他们疾步上前询问:“你们是干什么的?请出示证件。”武警战士的突然出现,使只顾忙碌的俩青年惊慌失措,扔下蛇皮口袋,撒腿就跑。张如峰和陈辉分别飞身紧追,不一会就将两人擒获。原来,蛇皮口袋里除了备用电缆线外,还有一件价值30多万元的备用进口供电保护器,一旦失窃,必将给整个水利枢纽带来不可预想的后果。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猎人。这两个刚出狱的惯犯,乘人们忙于抗洪的时候,借助夜幕的掩护用随身携带的钢锯,锯开配电室的门进行偷窃活动,不料却落入警卫战士的手中。正是凭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中队近10年来,共抓获不法分子108人次,及时发现并排除重大事故隐患13起,挽回经济损失856万元。

  源头撰写“卫士情怀”:默默无闻奉献三尺哨位

  磅礴壮观、风景绚丽的源头,曾使多少人向往,多少人流连忘返。然而,守卫在这里的武警官兵的生活却是艰苦乏味的。隆冬,凛冽的江风肆虐,水面温度降至零下,遇上雨雪天气,执勤官兵的帽子与头发冻结在一起,回到屋里要烤一会才能脱下来。严寒的侵袭,使许多战士手脚、耳朵生满冻疮,有的还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冬天冷,而江南的盛夏却让人热得无处躲藏。火辣辣的太阳把水面照得明晃晃的,路面都晒的烫烫的,踩在上面如同踩着一块烧红的铁板。小小哨所热如蒸笼,每个战士一班哨下来,警服就成了布满碱花的“迷彩服”。更难以忍受的是,那讨厌的花蚊子犹如小小直升机,盘旋在四周,叮上一口,红红的疙瘩连成片,浑身刺痒难受。

  • 相关阅读
  • 爱车底部守护神----底盘装甲

      在中国,平均每台车的使用周期为8-10年,而由于路况及使用环境等原因,多数车不到三年就已经常出入维修站,举起底盘,车的好坏在行家眼里一目了然;打开引牵盖,发动机的区别更是"显而易见"!买了新车后车主大都会...

    时间:08-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