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弹成为制约新型战机作战训练的一个重要瓶颈,研制国产制导武器训练装备,满足部队作战训练急需,成为当务之急。黄长强主动请战担任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
他分析自己团队的特长,决定打破传统科研思维,提出了“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科研模式。他联合多家单位合力攻关,项目在8个月内就实现突破性进展。
那一年,训练弹在南方某机场试飞,正逢高温酷暑,20多天的封闭试飞期内,黄长强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员每天吃的都是盒饭,虽然食物乏味,可他们却品尝到了科研攻关成功的喜悦。
在技术鉴定会上,由3名院士、60名代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该技术有重大创新,其总体技术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其中研制的部分设备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训练弹研制成功后,黄长强又瞄准新型战机精确制导武器挂飞训练弹的系列化、国产化问题。黄长强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顺利研制出10余个型号的训练弹,并全部装备部队。相关专家评价,他们的成果为加速空军转型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无人机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在为直升机设计武器系统,为先进战机研制导弹攻击训练弹的同时,黄长强教授一直关注着无人机领域的最新动态。
经过调研,黄教授发现,许多单位研究无人机不研究武器,而研究武器的又不研究无人机。他果断提出“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的研究方向,满足了空军转型建设的现实需求。
他带领团队创建了“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建成相关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点,承担了多项国家和总部无人机作战研究的重大项目,并出版了《无人作战飞机精确打击技术》等专着。
科研探索的过程,不仅有风险,还有危险。他们选定内蒙古某无人区作为无人机试飞基地,一次试验中,无人机发动机突然在6000米的高空停止运转,伞降在78公里外的沙漠中。
黄长强带领助手去寻找飞机。距离无人机还有8公里时,一条大河挡住去路,他们狂奔150公里才找到一座桥,当时已是深夜,气温降到零下23摄氏度,汽车在黑暗中行驶,路上只能看到车灯照出的两个光斑。
突然,光斑消失了,黄长强忙叫停车。下车一看,车轮前不远处就是深沟,众人一身冷汗。
无人区没有基本生活设施,他们将帐篷搭在一个干枯的湖底,每天到几十公里外的一个盐场拉回馒头和淡水。有一天夜里,宿营地突发30年不遇的山洪,半夜醒来,人和帐篷都泡在洪水里。
艰辛的试验获得了回报,他们在无人机的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说:“该无人机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华网)